| 诗人首页 > 诗词常识 > 风格流派 > 前七子
· 先秦
·
· 魏晋
· 南北朝
·
· 唐五代
·
·
·
·
·
·
· 近代
· 现当代
· 不详
前七子

明代文学流派。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
针对当时虚饰、萎弱的文风,提倡复古,他们鄙弃自西
汉以下的所有散文及自中唐以下的所有诗歌,他们的主
张被当时许多文人接受,于是形成了影响广泛的文学上
的复古运动。除李、何之外,这个运动的骨干尚有徐祯
卿、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总共七人。为把他
们与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人
相区别,世称“前七子”。他们的文学观的共同点是,强
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
  前七子的文学主张,有其进步意义和积极作用。明
初制定和推行的八股文考试制度,使许多士子只知四书
五经、时文范本,不识其他著作。而充斥当时文坛的多
是“台阁体”、“理气诗”。前者是粉饰现实、点缀太
平的无病呻吟,“陈陈相因,遂至□缓冗沓,千篇一律”
(《四库全书总目》);后者确为“击壤打油,筋斗样
子”(朱□尊《静志居诗话》),迂腐庸俗,诗味索然。
李梦阳等人面临这种情况,首倡复古,使天下复知有古
书,使人们注意学习情文并茂的汉魏盛唐诗歌,这对消
除八股文的恶劣影响、廓清萎靡不振的诗风,有一定功
绩。
  前七子提倡诗必盛唐,有其文学渊源。早在宋末,严
羽已主张学诗应“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
天宝以下人物”(《沧浪诗话·诗辩》)。盛唐诗人,尤
其是杜甫,诸体诗已完全成熟,一向是宋、金、元的一些
有识之士的学习对象,效果可观。到了明初,林鸿、高□
就正式以盛唐相号召。林鸿的《鸣盛集》专学盛唐,高
□编辑的《唐诗品汇》将盛唐诗列为唐诗的正统。而前
七子的文学主张正是这种传统的必然发展,并且在新的
历史条件下稍加理论化、系统化。
  前七子在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总的思想指导下,在
一些具体的文学见解上彼此仍存在着某些分歧。李、何
之争正是其表现。虽然他们都认为诗文之法来自秦汉盛
唐,但在摹拟方法上则稍有不同。李梦阳的拟古,提倡
句模字拟,强调“开阖照应,倒插顿挫”的成法,要“刻
意古范”,“独守尺寸”;而何景明则主张拟古要“领
会神情”,“不仿形迹”,应该做到“达岸舍筏,以有
求似”,最终不露模拟的痕迹。由此可见,前七子倡导
复古,并非完全是食古不化,他们中有些人也在思考、探
索,只是没有达到以复古求创新的高度。李、何之争虽
不免夹杂意气用事成份,但也推动李梦阳此后的自我反
省。他晚年在其《诗集自序》里承认己诗“情寡词工”,
对过分强调“刻意古范”有追悔之意。另外,徐祯卿在
《谈艺录》里论诗,重情贵实,主张“因情立格”,亦
与李梦阳的看法有所区别。
  前七子多是在政治上敢与权臣、宦官作斗争的人物。
尽管他们诗文创作成就不等,但均有一些面对现实、揭
露黑暗的作品。如李梦阳、何景明的《玄明宫行》、王
九思的《马嵬废庙行》、王廷相的《西山行》等,都是
表现宦官专权及讥刺他们横行不法、骄横淫逸的题材,
颇切中时弊。
  前七子力倡复古,影响甚巨。弘治以来明人汇刻的
《唐百家诗》(朱警辑刻)、《唐十二家诗》(张逊业
辑刻)、《唐诗二十六家》(黄贯曾辑刻)、《广十二
家唐诗》(蒋孝辑刻)等选本,大多只收中唐以前诗歌,
可见当时风气之一斑。前七子也是后七子的前导,使文
学复古运动在明代长达百年之久。
  但是,前七子中一些人过分强调了从格调方面刻意
模拟汉魏、盛唐诗歌,甚至将一些结构、修辞、音调上
的问题视为不可变动的法式,鼓吹“夫文与字一也。今
人摹临古帖,即太似不嫌,反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
欲自立一门户邪?”(李梦阳《再与何氏书》)这就否
定了文学应有独创性,也否定了创作的现实生活根源,以
致发展到后来模拟成风,万口一喙。嘉靖初,诗人薛蕙
与杨慎论诗,就认为“近日作者,模拟蹈袭,致有拆洗
少陵,生吞子美之谑”(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很
有识见。
                  (尹恭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