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首页 > 诗词常识 > 风格流派 > 后七子
· 先秦
·
· 魏晋
· 南北朝
·
· 唐五代
·
·
·
·
·
·
· 近代
· 现当代
· 不详
后七子

明代文学流派。主要由嘉靖、隆庆年间的李攀龙、
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和徐中行等人组
成。他们在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之后,继续提倡复
古,相互鼓吹,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世称他们是
后七子。后七子的基本文学主张同前七子一样,强调文
必秦汉、诗必盛唐。在他们看来“西京之文实,东京之
文弱,犹未离实也。六朝之文浮,离实矣。唐之文庸,犹
未离浮也。宋之文陋,离浮矣,愈下矣。元无文”(王
世贞《艺苑卮言》卷三),这就否定了汉以后的全部文
章。他们并且认为古文已有成法,今人作文只要“琢字
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於古之作者而已”(王世贞《李
于麟先生传》)。他们还提出:“盛唐之于诗也,其气
完,其声铿以平,其色丽以雅,其力沈而雄,其意融而无迹,
故曰盛唐其则也”(王世贞《徐汝思诗集序》),“建
安之作,率多平仄稳帖,此声律之渐,而后流於六朝,千
变万化,至盛唐极矣”(谢榛《四溟诗话》),极力颂
扬盛唐诗歌。
  后七子在文坛上活跃的时间较长,他们的文学主张
彼此也有不少差异,而且有所发展和变化。开始,“李攀
龙、王世贞辈结诗社,(谢)榛为长,攀龙次之”(《明
史·谢榛传》)。谢榛虽也主张模拟盛唐,但其取径较
宽,诗论也并不过分拘泥,如说“历观十四家所作,咸
可为法。当选其诸集中之最佳者,录成一帙,熟读之以夺
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得此三要,则
造乎浑沦,不必塑谪仙而画少陵也”。他还很重视创作
中的“超悟”、“兴趣”。待到李攀龙声名大振后,复
古理论走向极端,“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
足观,於本朝独推李梦阳”(《明史·李攀龙传》),要
求文章“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甚
至鼓吹“视古修辞,宁失诸理”(《送王元美序》)。李
攀龙死后,王世贞主盟文坛垂二十年之久,“声华意气,
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
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明史·王世贞
传》)。就在这过程里,王世贞也渐渐觉察到复古主义
的某些弊病,曾自悔40岁前所作的《艺苑卮言》,认识
到“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篇不能废句”(《宋诗
选序》)的道理,在品评他人诗歌时,也肯定“直写性
灵,不颛为藻”、“不求工于色象雕绘”。
  由于后七子立论有的褊狭,有的通达,故其创作中
的模拟仿古程度也有所区别,其中李攀龙最为严重。后
七子在近体诗方面都有一定功力,李攀龙俊洁响亮,王
世贞精切雅致,吴国伦整密沉雄,徐中行闳大雄整,谢
榛神简气逸。但都带有模拟的毛病。加之才气不足,生
活不厚,常有重复雷同的现象。
  尽管后七子复古运动后期,在公安、竟陵二派的攻
击下,已不能左右文坛。但他们“墨守唐音”的部分看
法仍为许多诗人所接受。明末陈子龙还盛称七子“其功
不可掩,其宗尚不可非”(《仿佛楼诗稿序》)。清初诗
家如朱□尊、毛奇龄的手眼也多承七子。即顾炎武、吴
伟业也受影响不小。到了沈德潜编选《明诗别裁集》仍
偏袒七子,论诗亦与七子有同调之处。
                  (尹恭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