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首页 > 诗词常识 > 风格流派 > 湘乡派
· 先秦
·
· 魏晋
· 南北朝
·
· 唐五代
·
·
·
·
·
·
· 近代
· 现当代
· 不详
湘乡派

近代古文流派之一,因其代表人物曾国藩为湖南湘
乡人而得名。
  曾国藩原信奉并提倡桐城派古文,作《圣哲画像记》,
列桐城派古文创始人三大家之一的姚鼐为古今圣哲32人
之一,并谓“国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也”。又
作《欧阳生文集》序,宣扬桐城派古文,叙述桐城派的
源流和众多的作者,除高第弟子四人外,还历称各处的
桐城派古文家,以见其影响所及,至为广大,“天下之
文章,其在桐城乎!”其本身“又为文章领袖,其说一
出。有违之者,惧为非圣无法”(李详《论桐城派》)。
这样,桐城派古文就形成了一个“中兴”的局面。
  但是,曾国藩本人实非桐城派的忠实信徒,当时他
的幕府宾客浏阳县学教谕吴敏树已指出曾国藩并不“以
姚氏为宗,桐城为派”(《与□岑论文派书》);曾国
藩亦自承认“斯实搔着痒处,往在京师,雅不欲混入梅
郎中之后尘”。又说:“平生好雄奇瑰玮之文。”则显
示了他的文章与桐城派古文一般“清淡简朴”的作风并
不相同。他在《送周荇农南归序》中“略述文家原委”,
颇为赞赏清中叶胡天游、邵齐焘、孔广森、洪亮吉及近
世凌玉恒、孙鼎臣、周寿昌等骈文家,对“方姚之流风”
稍稍兴起的趋势,并无美词,而感伤“天游、齐焘辈宏
丽之文,阒然无复有存者矣”!他赞赏“为文务闳丽”,
而对桐城派古文无大兴趣,确是事实。
  曾国藩编选《经史百家杂钞》,补充了姚鼐《古文
辞类纂》摒弃经史的缺陷,扩大了桐城派古文学习的源
流,是通达的;而为文少禁忌,奇偶并用,使文章舒展
有气势,雄厚有内容。更重要的是接受时代思潮的影响,
于桐城派标榜的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加以“经济”
一条,使古文反映现实政治、社会问题,更实际有用了。
这就使桐城派古文从局促迂缓的狭小天地里解脱出来而
应时向前发展。因此,曾国藩古文实继承并发展了桐城
派,而开创了“湘乡派”。晚清李详说:“文正之文,虽
从姬传入手,后益探源扬马,专宗退之,奇偶错综,而
偶多于奇,复字单义,杂厕相间,厚集其气,使声采炳
焕,而戛焉有声,此又文正自为一派。可名为‘湘乡派’
而桐城久在祧列。其门下则有张廉卿裕钊、吴挚甫汝纶、
黎□斋庶昌、薛叔耘福成,亦如姬传先生四大弟子,要
皆‘湘乡派’中人也。”(《论桐城派》)
  湘乡派矫正桐城派专在文词上洗刷求雅洁,而掩饰
内容的空虚,确是应当肯定的。曾国藩亦指出“古文之
道,无施不可,但不宜说理耳”(《致吴南屏书》)。此
当指桐城派古文。因为说理则需要格物博辨,必然破坏
清淡简朴的风格。可见湘乡派比桐城派要前进,青出于
蓝而胜于蓝,学桐城派而不墨守桐城派。曾国藩利用桐
城派“私立门户”,创建湘乡派。桐城派古文到了曾国
藩手里,变为湘乡派古文,成为宣传封建道德,维护封
建统治更为适应的工具,因而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信任
和支持。
                  (季镇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