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首页 > 诗词常识 > 文学理论 > 典型
· 先秦
·
· 魏晋
· 南北朝
·
· 唐五代
·
·
·
·
·
·
· 近代
· 现当代
· 不详
典型

文学理论中指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
律而又具有极其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文学
艺术审美认识的特征,就是通过个别的艺术形象来反映
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在
娱乐和美的享受中达到对于生活真理的领悟,通过富有
感染性的艺术形式达到对于生活规律性的认识,就因为
它创造了典型。
  典型一词,在希腊文中原是模子的意思。同一个模
子可以塑铸出许多同样的东西,典型也是通过某一个单
个的形象反映了某一群或某一类人的性格特征。因此,
典型虽然是个别的,却具有普遍性。亚里士多德正是通
过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最早奠定了典型的理论基础。
他说:“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所谓‘有普遍性
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
会行的事。”(《诗学》)因为诗所写的人和事带有普
遍性,所以它比历史要更为真实。同时,亚里士多德还
看到了典型与理想的关系,指出:“画家所画的人物应
比原来的人更美”、“比实际更理想”(同前)。这里
所说的“理想”,在希腊文中与典型是同义词。因此,西
方的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也多把典型称为“理想”。
  但是,亚里士多德晚年写的《修辞学》,却把重点
从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转移到重视普遍性的类型,从
而把典型等同于类型。在他的影响下,从罗马时代的贺
拉斯一直到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者,都把类型当成典型。
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中,人的性格是按出身和地位决定
的,都是分了类、定了型的。这样,文艺就不是按照现
实生活本身丰富多采的形式来塑造典型,而是按照事先
规定好了的类型来塑造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后,随着资
产阶级对自由和个性的要求,以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为
代表的新的典型理论,才逐渐把重点放在个性特征的强
调上面。近代美学的奠基人鲍姆嘉通说:“个别的事物
都是完全确定的,所以个别事物的观念最能见出诗的性
质。”(《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 143页)歌德也
说:“理会个别,描写个别是艺术的真正生命。”(《西
方文论选》第463页)然而,单纯的个别性毕竟不能成为
典型。于是德国古典美学在调和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
基础上,又重新从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上来理解典型。
例如康德把典型称为“美的理想”,说“理想本来意味
着一个符合观念的个体的表象”(《判断力批判》)。后
来他又把典型称为“审美意象”,即“理性概念的形象
显现”(《西方文论选》第 463页)。无论美的理想或
审美意象,都是个别性的感性形象与普遍性的理性概念
的统一。黑格尔也把典型称为“理想”,说:“理念就
是符合理念本质而现为具体形象的现实,这种理念就是
理想。”(《美学》第一卷第92页)这就是说,理念就其
本质来说是普遍的,但在艺术中却转化为个别的具体形
象。显现了普遍理念的个别形象,就是艺术的美,就是
“理想”,也就是典型。由于“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
心”是人物性格,所以黑格尔把典型与人物性格联系起
来,认为理想的人物性格,一方面“这是一个人”,另一
方面“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同
前第303页)。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充分肯定了德国古典美学
关于典型问题的论述。恩格斯在《致敏娜·考茨基》中
明确指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
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黑格尔
所说的“这个”,是在《精神现象学》中提出来的。他
认为每一个“这个”都包含着许多“这个”,因此“这
个”既是个别的,又是普遍的。但是,黑格尔所说的个
别性,是理念自身显现为感性形象的个别性;黑格尔所
说的普遍性,是唯心主义的精神性的理念。恩格斯在使
用“这个”的说法同时,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理念
说,把理念还原为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的
人物,都是个别的具体的存在,因此,典型人物应当以
“鲜明的个性描写”作为前提。凡是典型,都必须是具
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能够从感情上唤起审美享受的艺术
形象。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又不是孤立的,他们在
社会生活中发生广泛的联系。这些联系,一方面形成了
人物性格藉以生存和发展的典型环境;另一方面又从不
同的方面反映出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典型的
普遍性,不在于它表达了某种抽象的概念和思想,而在
于它反映了蕴含于生活本身中的某些本质的规律性。正
因为这样,所以典型的艺术形象,能够通过个别的感性
的审美形式,揭示生活的真理,就在美的享受当中,提
供巨大的认识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就这样总
结了历史上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有关典型的理论传统,
把典型看成是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是黑格尔所说的
“这个”;同时,又根据文艺审美的特殊规律,把典型
看成是反映了现实生活某些方面本质和规律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代的艺术实践,偏重于抒情诗、写意画等方
面,因此,重视的是比兴方法,是情景交融的意境。比较
起来,典型的理论不象西方那么发达。但这并不是说,中
国古代就没有典型理论。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所
说的“以少总多”,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说的“万
取一收”等,都是与典型相类似的讲法。明清以后的小
说戏曲理论,更大量地谈到典型问题。
                  (蒋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