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首页 > 诗词常识 > 外国诗词常识 > 芬兰文学
· 先秦
·
· 魏晋
· 南北朝
·
· 唐五代
·
·
·
·
·
·
· 近代
· 现当代
· 不详
芬兰文学

芬兰最早的口头文学是13世纪出现的传奇故事──
圣歌《亨利主教之死》。16世纪时口头文学更为繁荣,
民间产生了很多反映人们生活和劳动的歌谣。这些歌谣
都用排句和抑扬格诗律,易学好记。据统计,流传下来
的各种神话、传说有18万多篇,歌谣、谜语各 5万余首,
这都是芬兰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中世纪的芬兰文学和宗教联系很密切,进行创作活
动的大多是神职人员,题材都和宗教活动有关。17世纪
40年代,芬兰成立图尔库学院,开设诗学讲座,兴办印
刷厂,逐渐改变了文学从属于宗教的状况。这一时期文
学创作的流行体裁是抒情诗,作家除神职人员外,还有出
身显贵和有机会受教育的中上层人士,他们都用拉丁文
和瑞典文写作。18世纪的芬兰文学活动主要是收集、研
究并出版歌谣和传说。
  19世纪初期,杰出的民歌古诗搜集家和研究家埃利
阿斯·兰罗特(1802~1884)在“星期六学会”和“芬兰
文学社”的支持下,经过10多年的努力,于1835年将民
间传说、神话和歌谣编成一部长达12,000行的民族史诗
《卡勒瓦拉》(一译《英雄国》),兰罗特被称为“芬
兰的荷马”。与兰罗特同时还有瑞典语作家约翰·路德
维格·鲁内贝格(1804~1877),他受到“星期六学会”
爱国思潮的熏陶,又因当过乡村教员,创作了不少以农
村生活为题材的诗篇。他的处女作《麋鹿猎者》(1832)
描绘了农民淳朴的性格和高尚的品质。1846年他创作的
《我们的国土》,是长诗《军旗手斯托尔的故事》中的
一篇,诗中再现了1808至1809年俄国瑞典战争给芬兰带
来的苦难,深沉悲壮而又慷慨激昂,1848年谱曲后,在
群众中广为流传,芬兰独立后即被定为国歌。
扎卡里阿斯·托佩利乌斯(1818~1898)也是用瑞典
文写作的诗人和作家,在鲁内贝格和“星期六学会”影
响下,创作了大量富于浪漫主义和爱国精神的诗歌、短
篇故事、小说和戏剧。他的代表作是历史小说《一个军
医的身世》,通过两个家庭的经历,叙述18世纪瑞俄两
国在芬兰领土上进行的三十年战争,这部作品至今在北
欧文学中仍有影响。
《卡勒瓦拉》插图
  19世纪中叶以斯内尔曼(1806~1881)为代表的民族
主义运动蓬勃开展,在创造芬兰民族文化、芬兰语文学
和维护芬兰民族自尊心的口号推动下,芬兰文学进入了
新的阶段。这个阶段以作家基维(1834~1872)的出现为
标志。
  基维出身于一个穷苦的裁缝家庭,他从切身经历中
摄取题材进行创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第
一个用芬兰文写作的剧作家和小说家。他的处女作《库
勒沃》(1864)取材于民族史诗《卡勒瓦拉》,具有强烈
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芬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悲剧。同年
创作的《荒原上的鞋匠》是有名的讽刺喜剧。另一部喜
剧《订婚》(1866)深刻地揭露了庄园主的荒淫无耻,真
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贫困。基维是芬兰小说和戏剧的
奠基人。
  19世纪下半叶,芬兰民族觉醒运动继续深入发展,同
时挪威的易卜生、俄国的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的作品,
英、法等国要求社会改革的思潮和达尔文主义相继传入
芬兰。这一时期的作家比早期更关心社会生活,他们揭
露社会矛盾,反映社会问题,特别是一些青年作家力主
革新,猛烈评击社会弊端和教会保守势力。革新和保守
的斗争在文艺领域中有所反映。走在斗争最前列的是女
作家米娜·康特(1844~1897),她公开宣布自己是“新
时代”的人。她的代表作《穷人》深刻地揭示了穷人受
苦、富人致富的根源,作者指出:要使穷人不生病,只
有消灭贫富差别,使大家有工做,有饭吃。她的另一部
作品《工人的妻子》表达了芬兰妇女对旧法制的反抗精
神和提高女权的强烈愿望。
  尤哈尼·阿霍(1861~1921)也是一位有现实主义倾
向的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基维。他的早期作
品《当父亲买灯的时候》和《铁路》,描绘了与现代文
明隔绝的、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他的代表作有《牧师的女儿》(1885)和《海尔曼老爷》。
前者描写强迫婚姻制度下的一个妇女对昔日情人的怀恋;
后者是一部讽刺庄园主生活的中篇小说。阿霍的晚期作
品受法国自然主义的影响,小说《牧师的妻子》便是一
例。19世纪下半叶比较优秀的诗人有尤哈纳·亨利克·
埃尔科(1849~1906)、卡尔洛·克拉姆苏(1855~1895)
等,他们的诗作充满爱国主义情绪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埃尔科又是一个政治活动家,他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写
了不少鼓舞工人斗争的诗篇,他的田园诗《在蔚蓝色的
湖边》、《啊,假如你是我的心》,象民歌一样清新晓
畅。克拉姆苏的诗充满叛逆精神,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
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被压迫者的心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浪漫主义在芬兰文坛上曾风
行一时,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多是一些爱国青年作家,他
们或缅怀远祖的功绩,企图以此振奋国民的意志,或憧憬
未来的国度,以寄托自己的理想。新浪漫主义当时虽不
占主导地位,却给芬兰文学输入了外国文学的积极影响。
新浪漫主义在诗歌方面的代表是基尔皮(1874~1939),
他认为只有表现人物内心强烈的感情才能使人物具有真
正价值。这种观点至今对芬兰文学创作仍有很大影响。
另一代表是埃伊诺·雷诺(1878~1926),他早期的作品
受鲁内贝格的影响,但随后发表的叙事诗《降灵节的圣
歌》却成了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他的诗对死气沉沉的
社会表示愤懑,对新时代、新人物寄予无限的希望,尤
其在1905年芬兰工人大罢工期间写的诗歌,热情奔放,充
满战斗激情。在雷诺短暂的一生里,留下诗集30部,戏
剧20部,小说和短篇故事20部,被尊为芬兰的诗圣。新
浪漫主义在小说方面的代表是林南科斯基(1869~1913),
他的作品取材于历史传说或神话故事,但又具有现实意
义。代表作《火红的小花之歌》是一部强调伦理道德的
训诲小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芬兰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1917年芬兰宣布独立后不久,即爆发了国内战争。这些
重大政治事件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反映。有些作家亲身
参加了这些斗争,坚持现实主义方向;也有些作家彷徨苦
闷,走向超自然的神秘主义,或发思古之幽情,或对现实
持客观主义态度。20年代,诗人和文艺评论家帕沃莱宁
(1903~1964)、女诗人瓦拉(1901~1944)等发起成立文
学组织“火炬社”,主张门户开放,仿效欧洲流派。瓦
拉最先采用自由体,不囿于古诗的格式和韵律。“火炬
社”的成员在推动通俗诗歌的写作中起了一定作用,一
些成员在30至40年代成了芬兰进步文艺组织“基拉社”
的中坚分子。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作家是西伦佩(1888~1964),他
的第一部巨著《赤贫》(1919)叙述1918年国内战争中一
个佃农参加赤卫队被白军杀害的故事。另一部小说《少
女西丽亚》的主人公是一个出身富室的少女,因家庭破
产,父母双亡,沦为佣人,以致贫病交加而死。西伦佩
还写了许多反映农村生活的短篇故事。他善于描绘大自
然,借物抒情,以衬托主人公的心理,由于他在刻划农
民形象、描绘农民与大自然的关系中表现出的精湛技巧,
193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此外,还有不少优秀作家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进行创
作,女作家塔尔维奥(1871~1957)的小说《黑屋的毁
灭》暴露了地主阶级的腐朽生活,评击了宗教的虚伪。
耶尔内费尔特(1861~1932)深受托尔斯泰的影响,在小
说《大地的孩子》(1905)和《海莲娜》(1902)中反映农
村土地占有制问题,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些
栩栩如生的佃农形象。
20世纪30至40年代,芬兰经历了世界经济危机和第
二次世界大战。战时国内法西斯势力抬头,但一些进步
作家仍然坚持了反法西斯斗争。30年代成立的进步文学
组织──“基拉社”,公开宣告它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
主义,并出版了刊物《四十年代》,发表过不少反法西
斯主义的文章。潘蒂·韩培(1905~1955)写了许多短
篇和长篇小说,反映20至30年代的工人运动,表达了对
贫苦农民和伐木工人的同情,也表现了当时的反法西斯
运动。他在30年代写的反战小说,曾被禁止出版。女作
家埃尔维·西内尔沃的《苏南宁之诗》和《上山》都以
30年代为背景,描写城市工人生活,反映人们的不满情
绪。在此期间,还涌现出了象托伊沃·佩卡宁(1902~
1955)这样的工人作家。他的小说《在工厂的阴影下》
(1932)、《人民的春天》(1935)等都较真实地反映了工
人的生活和要求。米卡·瓦尔塔里(1908~1979)也是这
一时期较受欢迎的作家,他写了不少小说、诗歌、短篇
故事和剧本,反映战后青年的出路等社会问题。他的代
表作是历史小说《埃及人西奴海》,描写古埃及青年的
爱情故事。40年代比较出名的女作家是阿伊拉·梅里卢
奥托 (1924~ ) 和托薇·扬松(1914~ ),前者
是诗人,她的诗歌以节奏欢快著称,其代表作是《玻璃
画》(1946);后者是童话故事和连环画作家,她的童话
中的主人公“侏儒姆米”已为人所熟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了大量描写战争的文
学作品。比较著名的有万伊诺·林纳(1920~ )的
《无名战士》、幽默讽刺作家胡奥维宁(1927~ )
的《和平之篇》、塔尔维(1920~ )的《朋友与敌
人》、 《我们生活在俄国阴影下》 以及帕沃·林塔拉
(1930~ )的《孩童》。这些作品大多比较真实地反
映了历史现实,表达了芬兰人民捍卫民族独立的坚强意
志,但也有不少作品宣扬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散
布悲观失望情绪。
  20世纪50至60年代,芬兰的诗歌、散文受到西方的
影响,出现了现代派,在抒情诗方面尤为突出。其特点
是不讲韵律、形式,不用标点、题目,逻辑混乱,内容
晦涩,其代表人物为帕沃·哈维科(1931~ )。现代
派在散文中影响不大,许多作家仍旧用现实主义方法进
行创作。如万伊诺·林纳的三部曲《在北极星下》,以
一小村庄为背景,描述芬兰历史上各个阶层对各种社会
变革的态度,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林塔拉也是多产的现
实主义作家。他在60年代创作了不少反映芬兰近代史上
重大事件的小说,如《我的祖母与元帅》(1960~1962)、
《侦察中尉》。作家维约·梅里(1928~ )的小说
《一九一八年的事件》(1960)、《形势》(1962)和《一
个晚上的故事》(1967)都反映了芬兰近代史上发生的重
大政治事件。电工出身的萨拉玛(1936~ )是60年代
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以暴露社会阴暗面著称,小说《一
个平凡的故事》(1961)、《仲夏节的舞会》(1964)都较
受读者的欢迎。他在1972年发表的描写一个地下共产党
员的小说《有所为必有所闻》获得1975年北欧理事会文
学奖金。
  参考书目
Raul Palmgren,Suuri Linja,Helsinki,1948.
 V.A.Haila-Kanko Heikila,Suomalaisen Kirjallis-
uuden histora,Helsinki,1956.
 Pekka Tarkka, Suomalaisia nykykirjalijoita,
Helsinki,1980.
                  (任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