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首页 > 诗词常识 > 外国诗词常识 > 波兰文学
· 先秦
·
· 魏晋
· 南北朝
·
· 唐五代
·
·
·
·
·
·
· 近代
· 现当代
· 不详
波兰文学

波兰建国于10世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在波兰建国
以后,接受了天主教。10到13世纪,波兰有文字记载的
文献,大多是用拉丁文写的。当时,天主教僧侣为了反
对所谓“异教”精神,向群众灌输天主教教义,抄印了大
批用拉丁文写的经文和关于基督与使徒的故事。在12世
纪,出现了加尔·阿诺宁的《编年史》,是用拉丁文写
的,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由于采用韵文写
作,并保存了许多波兰民歌,因而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
值。到13世纪,教会开始用波兰文翻译天主教祈祷词供
人们阅读,与此同时,出现了第一篇用波兰文写的作品
《圣母歌》。除宗教文学外,波兰早期世俗文学如歌谣
和神话等,以口头文学的形式在民间流传。
  15世纪中叶,出现了世俗文学作品《英德热伊·邓
钦斯基被杀之歌》和《对懒惰农民的讽刺》。这些作品
的作者站在封建贵族的立场上,对农民和城市贫民进行
了攻击和诬蔑。
 16世纪初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要求进行宗教
改革,反对罗马教皇干涉波兰内政,要求限制教会和封建
豪强的特权,为中小贵族参加管理国家政治事务创造条
件。这一时期,世俗文学逐渐占主要地位。代表作家如
卢布林的别尔纳特(约1465~1529)、米·雷伊(1505~
1569)和扬·科哈诺夫斯基(1530~1584)的作品开始脱
离中世纪宗教内容的束缚,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感
情。这些作品包括寓言诗、讽刺诗和颂诗等,揭露了教
会和封建贵族统治者的贪婪和自私,抨击了封建等级制
度,反映了农村阶级矛盾,歌颂了祖国的强大。其他作家
如克·亚尼茨基(1516~1543)、希·希莫诺维茨 (1558
~1629)和萨·法·克洛诺维奇 (1545~1602)的作品揭
露了社会上层的自私专横和贪财谋利,表现了对祖国的
热爱。
  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上半叶,由于政治腐败和连年
战争,波兰国势衰危,社会矛盾尖锐,文学也开始衰落。
占统治地位的宫廷文学大多追求形式,内容贫乏。
18世纪末,波兰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但它经历了
沙俄、普鲁士、奥地利的三次瓜分。1794年爆发了塔·
科希秋什科领导的抗俄民族起义,统治阶级内部也产生
了爱国和卖国集团之间的斗争。波兰文学进入启蒙运动
时期,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较过去大为丰富,出版事业和
戏剧表演活动的发展,使文学作品在人民中得到普及和
流传。一部分和宫廷皇室关系密切的古典主义诗人、作
家如亚·纳鲁谢维奇(1733~1796)、斯·特伦贝茨基
(1739~1812)、伊·克拉西茨基(1735~1801)等,在政
治上拥护皇权,反对豪强分裂,他们的作品对教会的伪
善、豪强的专横残暴、贵族的挥霍浪费和愚昧无知以及
宗教迷信等进行了揭露。托·卡·文格尔斯基 (1755~
1787) 不仅蔑视教会神权,而且敢于抨击国王,讽刺皇
亲国戚。克拉西茨基除创作诗歌外,还创作了波兰第一
部长篇小说。另一部分诗人、剧作家如弗·扎布沃茨基
(1754~1821)、尤·乌·聂姆策维奇(1757~1841)、
沃·博古斯瓦夫斯基(1757~1829)的作品暴露了当时统
治阶级内部爱国党和保守党之间的斗争,歌颂了劳动人
民的团结。亚·亚辛斯基(1759~1794)的诗歌反映了要
求资产阶级平等自由的进步倾向,号召人民反抗沙俄入
侵,保卫祖国。
  此外,这时期在诗歌中还出现了“罗珂珂”(原指
法国流行的一种纤细、华丽和繁琐的艺术形式)和感伤
主义流派,前者模拟法国同一流派的形式,多写带轻浮
笔调的短诗;后者则主要表达诗人个人的感受,富有抒
情色彩。
  1795年,波兰被沙俄、普鲁士、奥地利瓜分而灭亡。
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波兰文学中出现了歌颂民族
解放斗争的“军团诗歌”。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约·韦比
茨基(1747~1822)的《波兰军团之歌》,以后这首歌成
为波兰的国歌。19世纪初,出现了伪古典主义流派。这
一派诗人较为保守,他们大多出身贵族,在政治上主张
维护封建特权,反对民族起义,对外妥协投降。他们的
创作大多模拟古典主义诗歌的形式,作品的内容也较贫
乏。
  19世纪20年代,波兰开始出现浪漫主义文学,诗歌创
作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人物是亚·密茨凯维奇 (1798~
1855) 、尤·斯沃瓦茨基(1809~1849)和齐·克拉辛斯
基(1812~1859)等。1822年,密茨凯维奇第一部诗集
《歌谣与传奇》出版,标志着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始。
他的主要作品第二部《诗集》(1823)、《十四行诗集》
(1826)、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1828)、诗剧《先
人祭》(1832)和长诗《塔杜施先生》(1834)等,揭示
了波兰人民在沙皇压迫下痛苦的命运和他们的反抗,充
满爱国主义精神,对封建专制和沙俄农奴制度也作了有
力的抨击,对波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斯沃
瓦茨基于20年代末开始创作,他的作品如诗剧《科尔迪
安》(1834)、《巴尔拉迪娜》(1834)、《贝尼奥夫
斯基》(1840~1841)等,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贪婪残
暴,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怀念和对大贵族卖国集团的不
满。此外,还有安·马尔切夫斯基(1793~1826)、约·
博·扎莱斯基(1802~1886)和塞·戈什琴斯基(1801
~1876)等浪漫主义诗人,他们的创作有丰富的艺术想
象,运用民间口语,对波兰文学语言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
贡献。这一流派的主要理论家是毛·莫赫纳茨基(1804
~1834)。这一时期的激进派诗人雷·文·贝尔文斯基
(1819~1879)、古·艾伦贝尔格(1818~1895)和作家
泰·托·叶日(1824~1915)的作品歌颂了波兰民族解
放和人民革命斗争。剧作家亚·弗雷德罗(1793~1876)
的喜剧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贪婪、鄙吝和盲目崇外进行了
讽刺。小说家约·科热尼奥夫斯基(1797~1863)和约·
伊·克拉谢夫斯基(1812~1887)除写作反映现实生活的
小说外,还创作了很多历史小说。诗人弗·塞罗科姆拉
(1823~1862)、泰·莱纳尔托维奇(1822~1893)、齐·
卡·诺尔维德(1821~1883) 和科·乌耶伊斯基(1823~
1897)的作品也较有影响。
密茨凯维奇塑像
  40年代初,在华沙还出现了所谓“波兰茨冈派”。
这一派诗人思想激进,他们常去农村收集、整理民间文
学作品。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对立和在农奴制
压迫下农民的痛苦生活。在小说领域中,还有所谓“热
情青年”派,他们的作品对贵族阶级有所批判。
 波兰1863年一月起义和1864年农奴解放后,沙皇俄
国加紧推行俄罗斯化政策,而波兰资本主义也得到迅速
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提出了“实证主
义”的口号,其主要宣传者是亚·希文托霍夫斯基(1849
~1938)。19世纪80年代,波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开始兴
起。这一时期是波兰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繁荣时期。一方
面,它更广泛和深刻地反映了波兰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
的政治态度和生活状况,揭露了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和
阶级矛盾,不仅抨击了沙俄和普鲁士等占领者的凶残狡
诈,波兰贵族资产阶级的贪婪腐朽、卖国求荣,而且还
塑造了大量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对他们的
悲惨命运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它借历史人物和事件以
古喻今,歌颂了过去波兰人民反抗异族侵略的斗争,对
波兰人民反抗沙皇和普鲁士占领者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艺术上,这一时期是波兰小说创作的成熟和繁荣
的时期,在典型的塑造、作品结构的严密和语言的精练
等方面,都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主要作家艾·奥热什科
娃(1841~1910)、亨·显克维奇(1846~1916)、博·普
鲁斯(1847~1912)、玛·科诺普尼茨卡(1842~1910)大
多于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开始创作。奥热什科娃的长篇
小说《马尔达》(1872)和《涅曼河畔》(1887),普鲁斯
的《前哨》(1885)、《玩偶》(1887~1889)和《法
老》(1895),科诺普尼茨卡的长诗《巴尔采尔先生在巴
西》(1892~1906),显克维奇的历史三部曲《火与剑》
(1883~1884)、《洪流》(1884~1886)、《伏沃迪约夫
斯基先生》(1887~1888)以及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
(1896)、《十字军骑士》(1900)等,在国内外都有广泛
的影响。
  除此以外,作家阿·迪加辛斯基(1839~1902)、
扬·拉姆(1838~1886),剧作家约·布利津斯基(1827~
1893)、米·巴乌茨基(1837~1901)的作品,以及文学史
家彼·赫米耶洛夫斯基(1848~1904)所著多卷本《波兰
文学史》,都较有影响。
  斯·热罗姆斯基 (1864~1925)和弗·莱蒙特(1867
~1925) 于90年代初开始创作。热罗姆斯基的长篇小说
《无家可归的人们》(1900)、《灰烬》(1902~1903)和
剧本《玫瑰》(1909),莱蒙特的《福地》(1897~1898)
和《农民》(1904~1909),以及弗·奥尔坎(1876~
1930)、安·斯特鲁格(1871~1937)、瓦·谢罗谢夫斯
基(1858~1945)、剧作家斯·韦斯皮扬斯基(1869~
1907)、加·扎波尔斯卡(1860~1921)、诗人亚·阿斯
内克(1838~1897)的现实主义作品,也反映了波兰社会
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状况。
  与此同时,无产阶级革命诗歌和资产阶级象征主义
文学也开始出现。前者热情歌颂了波兰无产阶级革命运
动和抗俄民族解放斗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博·切尔文
斯基(1851~1888)的《红旗歌》(1881)和瓦·希文齐茨
基(1848~1900)的《华沙革命歌》(1883),它们曾流传
到俄国。列宁读后很赞赏,并说:“必须为俄国创作这
样的歌曲。”象征主义文学以诗人、剧作家斯·普日贝
谢夫斯基(1868~1927)为代表,他曾提出“为艺术而艺
术”的主张,这些作家的作品宣扬个人中心主义和悲观
消沉的思想情绪,但其中有的作品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现
实的反抗和不满。
  1918年,波兰获得独立。1926年5月,约·毕苏茨基
上台,他在国内实行法西斯专政,镇压共产党和民主力
量,对外投降希特勒德国,终于导致波兰于1939年9月被
德国法西斯灭亡。这一时期的文学流派虽然很多,但进
步和革命文学仍占主要地位。现实主义作家玛·东布罗
夫斯卡(1889~1965)的长篇小说《黑夜与白昼》(1932
~1934)是一部有代表性的支持无产阶级革命的作品。
卓·纳乌科夫斯卡(1885~1954)、扬·维克托尔(1890
~1967)、古·莫尔青内克(1891~1963)、波·戈亚维
琴斯卡(1896~1963)和海·古尔斯卡(1898~1941)的
作品反映了波兰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民族压迫。诗人
尤·杜维姆(1894~1953)、安·斯沃尼姆斯基 (1895~
1976)、亚·伊瓦什凯维奇 (1894~1980)等于20世纪20
年代末组织“斯卡曼德尔”诗社,他们的作品抨击了帝
国主义战争狂人和法西斯政府压迫人民的罪恶。莱·克
鲁奇科夫斯基(1900~1962)的长篇小说《科尔迪安和乡
下佬》(1932)、万·华西列夫斯卡(1905~1964)的《祖
国》(1935),描写了工农群众为民主、自由的波兰而进
行的斗争。弗·布罗涅夫斯基(1897~1962)的诗歌继承
了19世纪末革命诗歌的传统,歌颂了广大工农群众在共
产党领导下进行的革命斗争。
 在波兰被德国法西斯侵占期间,许多作家流亡国外,
创作了富于爱国主义热情的作品;一部分作家在国内参
加了游击战争,同时创办地下刊物,发表了许多反映他
们反法西斯战斗生活的诗歌。
  1944年波兰解放初期,纳乌科夫斯卡的报告文学集
《颈饰》(1946)、卡·布兰迪斯(1916~ )的长篇小
说《不可征服的城市》(1948)、耶·安德热耶夫斯基
(1909~ )的短篇小说集《夜》(1945)和长篇小说
《灰与金刚钻》(1948)、塔·博罗夫斯基(1922~1951)
的短篇小说集《和玛丽亚告别》(1948)、耶·普特拉门
特(1910~ )的长篇小说《现实》(1947)和康·伊·
加尔琴斯基(1905~1953)的诗歌等,反映波兰人民战
前、法西斯占领期间和战后初期的生活。卢·鲁德尼茨
基(1882~1968)的回忆录《旧的和新的》(1942~1950)
写一个革命者在战前的战斗生活和他的成长过程。
  50年代出现了一批反映波兰解放初期社会主义建设
的作品。与此同时,伊·聂维尔利(1903~ )的《一
个人的道路》(1952)、布兰迪斯的《公民们》(1954)、
《两次大战之间》(1948~1951)、普特拉门特的《九
月》(1952)、博·切什科(1923~ )的《战斗的青年
一代》(1951)等,也反映了波兰人民战前的反法西斯斗
争和战后生活。亚·伊瓦什凯维奇于1956至1962年间发
表的长篇小说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在戏剧方面,莱·克
鲁奇科夫斯基的《德国人》(1949)、《罗森堡夫妇》
(1954)等写得较为成功。
  1956年以后,波兰文学中出现了所谓“黑色文学”
(指反映波兰社会阴暗面的文学)和“清算文学”(指
反映波兰过去在意识形态和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文
学),代表作家有马·赫瓦斯科(1935~1969)等。60年
代末和70年代初,波兰文学作品的题材和流派较多,如
生产题材、战争题材、政治小说、历史小说和黑色幽默
小说等,从各方面反映了波兰的社会生活。
  参考书目
K. Wyka,J.Ziomek,Historia Literatura Polskiej
(Renesans), Warszawa, 1973.
 K.Wyka, M. Klimowicz,Historia Literatury Pol-
skiej(O□wiecenie), Warszawa,1975.
 S. □□tkiewski, Literatura Polska (1918~1975),
Tom(1918~1932) ,Warszawa,1975.
 K.Wyka, H.Markiewicz,Historia Literatury Pol-
skiej(Pozytywizm), Warszawa, 1978.
 M.Stepie□, A. Wilko□,Historia literatury pol-
skiej wzarysie,Warszawa, 1978.
                  (张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