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首页 > 诗词常识 > 外国诗词常识 > 加拿大文学
· 先秦
·
· 魏晋
· 南北朝
·
· 唐五代
·
·
·
·
·
·
· 近代
· 现当代
· 不详
加拿大文学

加拿大是移民国家,最早的移民来自英、法两国。
  近百年来,世界各国不断向加拿大移民,境内形成不
同民族的聚居区,它们保持各自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全
国法定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法语,但还存在着乌克兰语、
德语、瑞典语、冰岛语、意大利语和意第绪语等,各有
出版物和文学作品。其中以意第绪文写作的雅科布·伊
萨克·斯加尔(1896~1954)已成为举世公认的当代重要
的犹太诗人。作为加拿大的民族文学,由英语文学和法
语文学两部分组成。
  一、法语文学 最早的法国移民于17世纪初来到加
拿大,他们居住在东部滨海地区(当时称阿加地)和圣
劳伦斯河两岸。18世纪中叶,居住在滨海地区的法裔移
民被英国殖民当局大量放逐,于是以魁北克城为中心的
圣劳伦斯河两岸(今魁北克省)便成为法裔移民的集中
居住地。加拿大法语文学主要指魁北克文学,也包括少
量散居各地用法语创作的文学作品。
  加拿大法语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其发展历
史大体上可以分为4个阶段:
  新法兰西时期(1534~1763) 自1534年法国航海
家雅克·卡蒂埃发现美洲东北部大陆,1608年萨米埃尔·
德·尚普兰建立魁北克城以后,法国的探险家、航海家
以及天主教各传教团体先后来到魁北克,并沿圣劳伦斯
河不断向美洲内陆深入。接着开始了最初的移民。当时,
北美东北部的大片土地称为新法兰西,是法国的一个海
外省。这个时期的文献之中,具有文学价值的是耶稣会
教士每年给法国教会的报告《耶稣会教士报道》(1632
~1693)、于稣林教派教名为“圣母化身”的女修士的
7,000 封书信和自传体笔记以及法国军官拉·翁堂男爵
(1666~1715)的游记:《游北美》(1702)、《游北美又
记》(1703)、《拉·翁堂男爵与野蛮人对话录》(1704)
等。这些材料纪录了当地土著印第安人的生活习惯、风
土人情;记载了法国开拓者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描述了
新法兰西的自然风貌、天文地理和动植物等。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1763~1867) 1760年法军于
魁北克城外被英军击败,1763年巴黎条约规定新法兰西
划归英国管辖,法籍移民纷纷返国。留在北美土地上的是
6万多名没有能力飘洋过海的贫困的垦殖者、士兵以及部
分教士。他们大多是没有受过教育的文盲。为了抵制盎
格鲁—撒克逊文化,他们于1764年在魁北克建立第一个
印刷所,创办用英法两种语言出版的《魁北克文学报》
(1764~1874),后来又用法语出版《蒙特利尔报》(1778)
和《加拿大人报》(1806~1893),后者以坚决反英著
称。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中,特别是1837至1838
年的武装暴动前后,涌现了一批政论文作者和政治演说
家,著名的有路易·约瑟夫·帕皮诺(1786~1871)、路
易·伊波利特·拉封丹(1807~1864)和埃蒂纳·帕朗
(1802~1874)。19世纪30年代出版的米歇尔·比博的
《书简诗、讽刺诗、歌曲、短诗及其他》(1830)和小欧
贝尔·德·加斯佩的《探宝者或一本书的影响》(1837)
是法语文学中最初的诗集和小说。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1867年,加拿大成为英
国的自治领,成立联邦政府,魁北克作为四省之一参加
联邦政府。在英国人占领魁北克的大约100年间,法裔居
民依靠天主教作为精神支柱维持着彼此之间的联系,继
续使用法语;同时教会以教理问答、圣徒传记等宗教故
事作为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阻碍世俗文学,特别是小
说的发展。
  19世纪中叶,历史学家弗朗索瓦·格扎维埃·加尔
诺(1809~1866)编写了加拿大第一部历史《加拿大史》
(1845~1848),记载了法国移民在北美的开发过程,被
誉为“加拿大法语民族的圣经”,对促进民族意识的觉
醒作了特殊的贡献,影响了19世纪下半叶文学创作的基
本内容。加尔诺又是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打破了假古典
主义的传统,开创了早期的浪漫主义。
  在加尔诺的影响下,魁北克一批自由派知识分子、作
家以克雷玛齐书店为中心,于1858年结成“魁北克爱国
学社”,创办文学杂志《加拿大人之家》,致力于“传播
知识,鼓励民族文学的发展”,唤醒民族意识。在文学创
作方面,他们强调描写本地区的生活,其中重要的作家有
奥克塔夫·克雷玛齐(1827~1879),他是加拿大法语地
区第一位民族诗人,著有《加拿大老兵之歌》(1855)和
《卡里永堡的旗帜》(1858)等爱国诗篇。学社中另一个
重要诗人是路易—奥诺雷·弗雷歇特(1839~1908),他
深受法国诗人雨果的影响,属浪漫派作家。他的诗歌以
描写加拿大法语地区的历史和自然景色为主。诗集《北
国之花》(1879)和《雪鸟》(1880)获法国法兰西学院
“蒙蒂翁文学奖”。诗集《人民传说》(1887)是他最重
要的作品,记载了欧洲移民开发北美的业绩。
  参加爱国学社活动的其他作家还有阿尔弗雷德·加
尔诺(1836~1904)、庞菲尔·勒美(1837~1918)、亨
利·雷蒙·卡斯格兰神父(1831~1904)等人。
  随着19世纪中叶联邦政府的成立和魁北克与法国隔
绝状态的改变,加拿大法语诗人和作家要求诗歌创作打
破狭隘的地区界限,借鉴国外的成就进行革新。蒙特利尔
的一些作家、学者于1895年冬成立“蒙特利尔文学社”,
介绍法国的帕尔纳斯派和象征派诗歌,推动了加拿大诗
歌的革新,在魁北克文学的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
用。其中重要的诗人是埃米尔·内利冈(1879~1941),
他的诗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讲究色彩和意境。
  小说是从19世纪末开始发展的。初期的小说大多描
写本地区的历史和风土人情。菲力浦·欧贝尔·德·加
斯佩的《老一辈的加拿大人》(1863)、拿破仑·蒲哈萨
的《雅克和玛丽》(1866)分别取材于1760年英军征服
魁北克的激战和英殖民当局放逐阿加地法裔移民的事件,
歌颂爱国热情。安东·热兰—拉茹瓦的《垦殖者若望·
里瓦》(1862)和《经济学家若望·里瓦》(1864),则描
写魁北克人的勤劳、热爱土地、忠实于家庭的传统,情
节简单,文笔朴实。
  20世纪 这是加拿大法语文学的成熟时期,文学的
各种形式都有较大的发展,产生了一批重要的作家和作
品,并开始形成本民族的体系和风格。近代文学又以60
年代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19世纪文学的基本倾向是模仿法国文学,缺乏独特
的风格。1918年出版的文学杂志《尼戈格》(印第安语,
意为鱼叉),对大量描写安于农庄生活的文学作品提出
批评,认为这种乡土文学缺少加拿大法裔民族的独特风
格,主张以“尼戈格”代替耕犁,表现自己的风格和特
点。这一主张的提出开创了加拿大文学的新时期。
  诗歌方面,重要的诗人有圣德尼·加尔诺(1912~
1943)、阿兰·格朗布瓦(1900~1974)、丽娜·拉尼埃
(1915~ )和安娜·埃贝尔(1916~ )。他们被称
为加拿大当代 4大诗人。格朗布瓦曾数次来到中国,他
的第一部诗集《汉口之书》(1934)是在中国汉口出版的。
诗集《夜的岛屿》(1944)等描写了他在人生道路上的漫
游和探索。加尔诺擅长以象征手法写自由体诗,文笔简
练。女诗人拉尼埃和埃贝尔的诗短小精悍,有时较为艰
涩,有时简明透彻。他们的风格虽各不相同,但都克服
了追随法国文坛的倾向,具有民族特色。他们的诗充满
了被亲人抛弃、只身生活在孤岛上的愤懑和孤独感,情
绪压抑,色彩黯淡。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工商业迅速发展,移民初期建
立的庄园经济日渐衰落,城市人口有很大增长,这些在文
学创作中得到了充分反映。3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批着重
描写田园经济解体、对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各种道德观
表示怀疑的作品。如兰盖(1895~1960)的《三十阿尔邦
土地》(1938),费利克斯—安东·萨瓦尔(1896~ )
的《驾木筏的能手梅诺》(1937),热尔曼·盖弗尔蒙
(1896~ )的《不速之客》(1945)和让—沙尔·阿尔
维(1891~1967)的《半开化的人们》(1934)等。40年
代开始,出现了描写市民生活的小说,为魁北克文学的
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女作家加布里埃尔·鲁瓦(1909
~ )的成名之作、长篇小说《转手的幸福》(1945)
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特利尔市工人区的生活场景,
曾于50年代初轰动欧美各国,被译成多种文字。勒梅兰
(1919~ )的《缓坡脚下》(1944)和《普罗夫一家》
(1948),以素描的手法,描写小市民的生活,对传统观
念提出怀疑。
  长期以来,法裔居民以伐木、垦荒为生,居住分散。
到了40年代,城市建设迅速发展,戏剧事业也随之兴起。
1948年格拉西安·热利纳创作的剧本《蒂·科克》,是
加拿大法语地区第一部剧本,上演后获得成功。
  60年代以来,魁北克的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
们称之为“平静革命”。文化界和思想界出现了要求独
立和进步、反对压制和束缚、反对教会的浪潮,天主教
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批判和抨击,人们思想异常活跃,各种
文学形式都有很大的发展。1954年成立“六角出版社”,
1958年《自由》杂志问世,促进了60年代文学的繁荣。
  这时期的创作倾向比较复杂。基本上承袭传统创作
方法的作家中比较重要的有安德烈·朗日万(1927~ ),
他的小说注重人物所讨论的问题,因而被称为“提问小
说”,主要作品有《城市的尘埃》(1953)、《人们的时
代》(1955)和《美洲驼鹿》(1972)等;伊夫·泰里奥
(1916~ )着重描写当地土著民族的生活,他的作品
有《阿加科克》(1958)、《阿西尼》(1960)、《死胡
同》(1961)、《小人物的辉煌故事》(1963)等;雅克·
费龙(1921~ )是幽默作家,他的小说大多描写小人
物和穷人,对他们充满同情,作品有《未定型的国家的
故事》(1962)、《坏评语》(1962)、《英国人的故事及
其他》(1964)、《爸爸上司》(1966)等;克莱·马丁的
小说以揭露社会弊端著称,她的自传体小说《在铁手套
里》(1965)和《右颊》(1967)抨击天主教的教育和
夫权思想。有些作家主张文学创作应该符合民族的特点,
争取魁北克的独立,反对教会的控制,如热拉·贝赛特
(1920~ )的《书籍推销员》(1960)。另有一些思想
激进的作家,以《决意》杂志为核心,他们的作品被称为
“决意派文学”。他们主张为魁北克独立和社会主义而
斗争,提倡用朱阿勒语(蒙特利尔工人区通俗口语)写作。
代表作家有《被压干榨尽的人》(1964)的作者雅克·雷
诺等人。70年代“魁北克党”上台执政,文学中出现了
颂扬民族精神、向往独立的作品。诗人加斯东·米龙的
诗集《验明身份》(1972)和原籍阿加地的女作家安东
妮·马耶的小说《拉小车的贝拉洁》(1979,获1979年
法国龚古尔文学奖)最为引人注目。有些作家在表现手
法方面有所创新,如雷让·迪夏姆的小说《被吞没者中
的女性》(1966)、女作家玛丽-克莱尔·布莱的成名之
作、长篇小说《埃马纽埃尔生命中的一季》(1965)、于
贝尔·阿坎的长篇小说《下一个插曲》(1965)、雅克·
戈德布的小说《水族馆》(1962)和《你好,加拉诺》
(1967)等,都突破了传统小说的观念,在表现手法上有
所创新。他们被称为“反小说派”或“新小说派”。
  50年代的戏剧创作,以反映城市下层人民生活为主,
如马赛尔·迪贝的《贫民区》(1953)和《普通一兵》
(1957)。60年代以后出现了以揭露社会上层家庭生活
和描写心理活动为主的剧作,如迪贝的《白鹅回来的时
候》(1966),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政治讽刺剧,如弗朗索
瓦兹·洛朗热的讽刺剧《不老不嫩,带血的》(1976)等。
1965年魁北克成立“剧作家试验中心”,大力推广新戏
剧,反对以人物心理活动作为剧情发展主要依据的传统
戏剧,强调戏剧结构的作用。代表作品有米歇尔·特朗
布莱的《姑嫂们》(1968)、《永远属于你,你的玛丽-
鲁》(1971)等。
  60年代以后,重要的诗人除加斯东·米龙外,尚有
费尔南·乌埃莱特、保尔·尚贝朗等人。这时诗歌中出
现两种新的倾向:一是受美国土风舞、摇摆舞、流行歌
曲派的影响的所谓反文化派;另一是受法国“保持原样”
派的影响,认为诗歌的目的是探求一种完满的语言形式。
  近年来还出现了一批说唱诗人,他们自己作诗,自
己演唱。一般以大家关心的社会问题为题材。他们的说
唱形式带有法国民歌的特点,又有美洲黑人文化的影响,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中著名的有费利克斯·勒克莱
尔和吉尔·维尼奥。
  参考书目
G.Bessette,L. Geslin,Ch. Parent,La Litt□raure
ceanadienne-fran□aise,1968.
 Laurent Mailhot,La Litt□raure qu□b□coise,
Collection “Que sais-je?” no.1579,Paris,1975.
(王泰来)
二、英语文学 加拿大英语文学可追溯至1749年,
当时英国开始有计划地向加拿大移民,并传入英国的文
化和宗教。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北美有大批亲英分子
涌入加拿大。他们开展的文学活动成为加拿大英语文学
的开端。加拿大英语文学可分为3个时期。
  殖民地时期(1749~1867) 这个时期是加拿大英
语文学的形成阶段。
  美国独立战争前,现加拿大地区的英语移民主要是
来自英国及新英格兰的破产农民,分散在东部新斯科舍
等滨海省份,以垦荒种植为业。
  这时的英语作品主要是旅居的商人、探险家、牧师
和驻军所写的游记、日记、见闻等,记述了加拿大东部、
东北部的自然风光、英军的驻防生活以及某些印第安部
落的情况等,这些作品都发表在英国出版物上。而驻军
家属弗朗西斯·布鲁克夫人(1724~1789)以当时魁北克
英国驻军的生活为背景所写的《蒙塔格小传》(1769),
是加拿大以至北美洲的第一部小说。
  美国独立战争后,原居住在美国的保皇派因在战争
中失利而纷纷北迁,前后有 4万余人,多数移居加拿大
东部滨海地区。其中的一些文人在新环境中继续写诗著
文,阐述拥英反美的观点,抒发流落他乡的愁思,成为
加拿大英语文学中最初的文学作品。他们兴建学校,创
办报刊,对文学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他们在
政治上的保守倾向和宗教信仰,决定了这一时期文化的
特征,即恪守英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反对激进、创
新,强调宗教的作用;在文学中则大多模仿或移植英国
文学。从内容上反映出作者虽身在加拿大,却向往经济
和文化更为发达的宗主国英国和欧洲。
  这时较有影响的诗人有新斯科舍省的奥利弗·哥尔
德斯密斯(1794~1861)。他是第一位土生土长的加拿大
诗人,所著《新村》(1825)是模仿他的叔祖父英国诗人
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的《荒村》而作。这首抑扬双行
体的长诗追溯了早期移民开发滨海省份的情况,对未来
充满遐想,有些地方描述了加拿大东部地区的风光。安
大略省的亚历山大·麦克拉克伦(1818~1896)著有《年
轻的加拿大》等短诗,模仿彭斯的诗体。诗中有对苏格
兰故乡的回忆,也表达了对新的家乡加拿大的热爱。蒙
特利尔的查尔斯·赫维塞吉(1816~1876)所著诗剧《索
尔》(1857)和叙事诗《法官的女儿》(1865)等,模仿弥
尔顿的无韵体,取材于中世纪历史和《圣经》,表现人
与外界势力的冲突。
  小说有劝善、描写社会习俗等内容,其中以约翰·
理查逊(1796~1852)的《瓦库斯塔》(1832)最有影响。
这部传奇是以1763年印第安人攻打底特律的历史为背景,
描写了一个印第安少女与白人的恋爱故事,情节曲折,引
人入胜。
  散文创作在滨海地区最为活跃,出现了一些文笔锋
利、嘲弄美国的小册子。约瑟夫·豪(1804~1873)是知
名的散文作家,他积极从事政治活动,经常发表演说,以
言词犀利、说理性强而著称;还著有诗、游记等,文笔
刚劲有力。
  安大略省的凯瑟琳·特雷尔夫人(1802~1899)和苏
珊娜·穆迪夫人(1803~1885)是一对英国姐妹作家,她
们以文笔清秀、情趣高雅闻名。她们的著作《加拿大边
界林地》(1836)和《丛林中的辛酸》(1852)分别记述了
各自的移居经历。
  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作品是新斯科舍省地方法官托马
斯·哈利伯顿(1796~1865)所著的《钟表商》(1836)。
作者出身于保皇派家庭,看到美国咄咄逼人的发展形势,
不禁为新斯科舍的前途担忧。他借书中主人公美国商贩
斯利克之口,嘲笑新斯科舍人的懒散和得过且过的思想,
以期促使同胞振作精神。斯利克机敏干练,很快成为一
个有影响的人物形象。作者的幽默风趣在国际上也赢得
好评。
  加拿大英语文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初具
规模。1867年英国议会通过《不列颠北美法案》后,加
拿大成为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领,它的文学也进入一个新
的阶段。
  自治领成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867~1920) 
加拿大自治领成立前后,加拿大的民族意识高涨。知识界
开展了“加拿大第一”运动。人们要求文学作品反映加
拿大,创造民族文学。国际上也有“要看到真正的加拿
大文学”的要求。于是以加拿大自然风光和历史为题材
的作品相继出现。查尔斯·桑斯特(1822~1893),的写
景诗《圣劳伦斯河与萨格奈河》(1856),威廉·柯比
(1817~1906)以新法兰西时期的贵族生活为背景所写的
历史传奇《金狗》(1877),查尔斯·梅尔(1838~1927)
的《梦境诗集》(1868),都是体现新时期的民族精神的
作品。《加拿大月刊》和《周刊》相继创刊,进一步推
动了民族文学的创作活动。
  80年代出现了一批年轻诗人,他们以不同的风格描
绘加拿大。《周刊》的主编查尔斯·罗伯茨(1860~1943)
和他的表弟布利斯·卡曼(1861~1929)以及阿奇伯尔
德·兰普曼(1861~1899)和邓肯·司各特(1862~1947)
等 4人的诗,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他们享有
“联邦诗人”之称。他们都受到英国文学的熏陶,推崇
先拉斐尔派唯美主义诗歌。他们的诗在词藻和结构上有
英国诗人济慈、丁尼生的影响;在思想内容方面则反映
出美国诗人爱默生的超验论观点。罗伯茨以写东部渔村
和多伦多农村景物的抒情诗见长。他的作品有爱国主义
热情,写景细致,间或流露怀旧的感伤情绪。代表作为
《平日之歌》。卡曼善于以意象描写自然以及对美好事
物的联想,对人世的变迁发出感叹。他著有《大普瑞湖
的低潮》(1893)。兰普曼的写景诗大多表现梦境般的和
谐和恬静的自然,描绘了渥太华农村的情景。他的社会
诗表现了现代文明和机器带给人的压迫感。他的代表作
是《大地抒情诗》(1896)。司各特的诗描写了魁北克农
村和北部草原印第安人与自然的斗争,代表作有《阿尔
的风笛手》。
  女诗人伊萨贝拉·克劳弗德(1850~1887)的诗集
《马尔科姆的凯蒂及其他》(1884)描写自然带给人们的
艰辛甚至死亡,而人在斗争中却得到安慰与爱情。
  其他诗人如威尔弗雷德·坎贝尔(1860~1919)、波
林·约翰逊(1862~1913)以及罗伯特·塞维斯(1874~
1958)等人的抒情诗富有地区色彩,其中包括表现爱国
主义思想和印第安人生活等内容的诗歌和民谣。这一时
期加拿大英语诗歌创作一片繁荣,丰富多采。
  9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加拿大的出版业遭受打击,加
以主要诗人或早逝,或移居英美,诗歌创作渐趋冷落。
  小说和散文的创作随着读者的激增而在90年代日趋
活跃。小说的风格与英美的畅销书是一致的,既给读者
以乐趣,又要符合时兴的道德观念。加拿大这时期的英
语小说中流行最广的是乡土文学,这些作品一般都有曲
折的情节、突出的形象、善有善报的结局,如女作家露
西·蒙哥马利(1874~1942)所著《格林·盖布尔斯来的
安妮》(1908)及其续集,是以爱德华太子岛为背景描写
女孩安妮的故事。又如拉尔夫·康纳(1860~1937)以西
部开拓区为背景的《黑岩》(1898)和以苏格兰移民聚居
区为背景的《来自格伦加里的人》(1901)。斯蒂芬·李
科克(1869~1944)是这时期著名的幽默散文作家,他的
《小镇阳光随笔》(1912)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加拿
大集镇的景象,嘲弄了偏狭的心胸和虚伪的作风。
  加拿大英语文学在这一时期的创作更具有民族特色,
一望无际的森林、湖泊,寒冷、空旷的原野,星星点点
的农户,这些描写至今仍有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20~ ) 1926年加拿大获
得外交上的独立,民族意识再次高涨,因而要求作家创作
与国力相称的文艺作品。《加拿大文人》、《加拿大论
坛》等杂志积极扶植本国作品,提倡小剧院运动,并开
展对加拿大文学的研究。20年代初作家协会成立。这些
都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以及戏剧、电影等的繁荣。
  20世纪新的文学理论和流派层出不穷,加拿大英语
作家在这时也多致力于改革与创新。这里也可分为两个
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20年代初,加拿大的一些英语
诗人深受诗人庞德和艾略特的影响,摈弃了传统的诗歌
格律和语汇, 而代之以朴素的词句和自由体, 如罗斯
(1894~1966)和雷蒙德·尼斯特(1899~1932)。以后蒙
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的师生亚瑟·詹姆斯·马歇尔·斯密
斯(1902~ )、弗兰西斯·司各特(1899~ )、利
奥·肯尼迪(1907~ )和亚伯拉罕·克莱因(1909~
1972)等创办《麦吉尔双周刊》,介绍并撰写现代派诗
歌。他们主张诗要有现代感;题材要扩大,不应局限于
本民族和本地区,要有世界内容;在技巧上或以简洁、明
确的语言和意象表达思想,或以象征的手法表现内心世
界。他们的创作和活动推动了现代派诗歌在加拿大的普
及。同时,多伦多的埃德温·约翰·普拉特教授(1883~
1964)吸取了史诗和口头文学的特点,运用现代派诗体创
作叙事诗,如《泰坦尼克号》(1935)、《比勃夫和他的
道友们》(1940)、《冲向最后一颗道钉》(1952)等,以
细致的叙事和写景表现了勇于斗争的英雄主义。女诗人
多萝西·李夫西(1909~ )以写意象派诗闻名。到30
年代中期,现代派诗歌完全取代了19世纪末的浪漫主义
抒情诗。
  30年代的经济萧条,使诗人为劳动人民的疾苦而倾
诉,其中以安妮·马里奥特(1913~ )描写西部草原
农民破产的《沙风,我们的敌人》(1939)和李夫西反映
工人艰苦的生活的《昼夜》(1936)最有影响。
  现实主义小说继乡土文学之后在20年代出现,最初
多是描写西部草原农民生活的作品。如罗伯特·斯特德
(1880~1959)的《粮食》(1926)、玛莎·奥斯滕索
(1900~1963)的《野鹅》等。后来作品的内容扩展到
揭示普通人生活中的矛盾和社会的阴暗面,如弗雷德里
克·格罗夫(1872~1948)表现马尼托巴地区欧洲移民生
活的《沼泽区的开拓者》(1925)等 4部小说,描述了移
民在严酷的大自然中精神和肉体受到摧残的情景。现实
主义作家莫利·卡拉汉(1903~ )在加拿大英语文
学中首次描写城市中的小人物以及生活中的失败者的形
象,并展现了蒙特利尔的面貌。他的短篇小说集《四月
来临》(1936) 和长篇小说《爱的得失》(1951)都深受
读者的喜爱。女作家梅佐·德·拉·罗施(1885~1961)
的作品别具一格。她的《贾尔纳山庄》(1927)及其十余
部续集,叙述怀特奥克世家的历史,曾经风行一时。
  这一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形势迫使作家更加关心社会
问题。他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写出一些政治内容较强的
作品,如贝尔德的《无用的遗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诗歌创作的显著变化是美国文
学的影响比较突出。这时期的诗人反对蒙特利尔派写世
界内容的主张。他们提倡诗歌口语化,不用意象或象征
手法,要求直抒胸臆。在美国黑山派的影响下,诗人对
诗的格式和行节作了改革。神话原型论者则认为所有的
艺术都包含一定的神话内容与原型暗示,作家应按人生
各阶段的神话寓意来创造形象。詹姆斯·瑞尼(1926~
)的寓言诗《荆棘衣》(1958)和女诗人杰伊·麦克
菲森(1931~ )的《船夫》(1957)都是按照这种理论
创作的。
  诗人厄尔利·伯尼(1904~ )以叙事诗《大卫诗
集》(1942)成名,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涉及战争、社会弊
端、人性的价值等问题。50年代后他在形式上不断改革
自己的旧作,取消标点符号,按图形排列诗句。欧文·雷
顿(1912~ )也是受黑山派影响进行形式改革的诗人
之一,他的诗歌讽刺社会陋习和文学界的经院习气。帕
特里夏·佩奇(1916~ )属于意象派诗人,她的诗描
写城市平民的生活和感受。
  一些诗人仍保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如雷蒙德·苏
斯特(1921~ )的诗集《时代的颜色》(1964)反映了
多伦多下层社会中人民的呼声。
  战后,小说的创作从题材和技巧上都有发展,不少作
家采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创作。有些作家以现实主义
态度探索加拿大社会面临的紧迫问题,如民族矛盾、与美
国的关系、妇女的要求等。其中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休·
麦克伦南(1907~ )写了 6部探讨社会问题的小说,
《两地孤栖》(1945)和《斯芬克斯重返人间》(1967)是
以加拿大的英、法语民族矛盾为题材的作品。他第一个
在小说中描写民族矛盾。其他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
作品以莫德凯·里奇勒(1931~ )的《杜德·克拉
维茨的学徒生涯》(1959)最为出色,书中描绘了犹太
族在加拿大社会中的种种遭遇。女作家埃塞尔·威尔逊
(1890~ ) 、 玛格丽特·劳伦斯(1926~ )和艾
丽斯·门罗(1932~ )的作品,大多写小资产阶级妇
女对爱情、友谊、理想的追求。
  50年代后期,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及美国文学的影
响,描写异化心理、生存危机的作品开始出现。较有影
响的是厄内斯特·巴克勒(1908~ )的《山与谷》
(1952)和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浮升》(1972)
等。同时,描写地区、乡土生活仍是流行的题材,如作
家罗伯逊·戴维斯(1913~ )以幽默含蓄的笔触写的
《恶意的膨胀》(1954)及《脆弱之大成》(1958);米切
尔(1914~ )的《谁见过风》(1947)等。
  随着题材的变化,现代的创作方法也被一些作家广
为应用。麦克伦南的小说《守夜结束》(1959)、劳伦斯
的《石头天使》(1964)以及阿特伍德的小说,往往看不
出时间顺序。
  战后的加拿大英语文学在不断发展。总观60年代以
后,可看到两种明显的倾向:其一是题材更为广泛,更
不限于本国。这是由于各族作家的民族意识增强,大多
以本族的神话和历史传说为写作的题材,同时,旅居国
外的作家又多以其所在国为背景进行写作。其二是电子
文化的发展刺激了作家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写小说强调
即时的意象和感受,不注意情节,小说趋于诗化;诗则
强调客观效果,诗句按某种格式排列,形成一种图案,又
具有歌曲的节奏与音乐的语言。
  参考书目
Desmond Pacey, Creative Writing in Canada,
Toronto, 1952.
 Douglas Daymond and Leslie Monkman,Literature
in Canada,Toronto,1978.
               (李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