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首页 > 诗词常识 > 外国诗词常识 > 美国文学
· 先秦
·
· 魏晋
· 南北朝
·
· 唐五代
·
·
·
·
·
·
· 近代
· 现当代
· 不详
美国文学

美国文学的历史不长,它几乎是和美国自由资本主
义同时出现,较少受到封建贵族文化的束缚。美国早期
人口稀少,有大片未开发的土地,为个人理想的实现提
供了很大的可能性。美国人民富于民主自由精神,个人
主义、个性解放的观念较为强烈,这在文学中有突出的
反映。美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移民不断涌入,各
自带来了本民族的文化,这决定了美国文学风格的多样
性和庞杂性。美国文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吸取、融化
各民族文学特点的过程。
许多美国作家来自社会下层,这使得美国文学生活
气息和平民色彩都比较浓厚,总的特点是开朗、豪放。
  内容庞杂与色彩鲜明是美国文学的另一特点。个性
自由与自我克制、清教主义与实用主义、激进与反动、
反叛和顺从、高雅与庸俗、高级趣味与低级趣味、深刻
与肤浅、积极进取与玩世不恭、明快与晦涩、犀利的讽
刺与阴郁的幽默、精心雕琢与粗制滥造、对人类命运的
思考和探索与对性爱的病态追求等倾向,不仅可以同时
并存,而且形成强烈的对照。从来没有一种潮流或倾向
能够在一个时期内一统美国文学的天下。
  美国作家敏感、好奇,往往是一个浪潮未落,另一
浪潮又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家们永远处在探索
和试验的过程之中。20世纪以来,许多文学潮流起源于
美国,给世界文学同时带来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

       殖民地时期
 
 印第安人的文化 欧洲人发现新大陆的时候,北美
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处于原始公社制度各种不同的阶
段。印第安人在向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自己的文化,
主要是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传说和英雄传说。由于
他们没有文字,这些传说后来才得以整理问世,启发了
后世美国作家的灵感。
  早期移民的文化 移民刚到新大陆时忙于生存斗争,
所以开始时文学发展比较缓慢。最早发表的关于北美的
作品是游记、日记之类的文字。作者都是英国人。英国
殖民地建立之后,统治者利用宗教,主要是清教主义作为
控制殖民地思想意识的主要手段,因此许多出版物是关
于神学的研究。著名的作家有科顿·马瑟(1663~1728)
和乔纳森·爱德华兹(1703~1758)等。随着工业、贸易
和民族意识的增涨,宗教自由的呼声提高,清教主义的
神权统治走向衰亡,为人本主义与自由民主等民族独立
的意识所代替。
  诗歌创作 北美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海湾圣诗》是以
民歌形式写成的圣诗。迈克尔·威格尔斯沃思(1631~
1705)的诗全是解释加尔文教的教义,成了宗教性的普
及读物。女诗人安妮·布拉兹特里特(1621?~1672) 写
的也是宗教生活,不过多少以世俗的笔调抒写妇女的心
情。生前只发表过挽诗的牧师爱德华·泰勒(约1644~
1729)反映了严格的清教主义的衰落。在这些诗人身上,
英国的影响也是明显的,布拉兹特里特得益于斯宾塞,泰
勒的诗里看得出约翰·多恩和乔治·赫伯特的影响。

      独立革命至南北战争时期

  美国民族文学形成于独立革命时期。这场斗争产生
大量的革命诗歌,并且造就了美国头一批重要的散文家
和诗人。政治上的独立促进文化上的独立。战争结束之
后,美国作家的作品陆续增多,逐渐摆脱英国文学的垄
断局面。年轻的民主共和国使人们满怀信心,并吸引着
旧世界更多的人们奔向新的大陆。这样的社会条件促使
19世纪上半叶的文学创作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作家们
吸取欧洲浪漫派文学的精神,对美国的历史、传说和现
实生活进行描绘,美利坚民族内容逐渐丰富和充实起来。
从20、30年代到南北战争前夕,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全盛
时期,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家泉涌而出,作品从内容到形
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批评家们称这一时期为美国
文学“第一次繁荣”。到了世纪中叶,浪漫主义文学的
基调由乐观走向疑虑,迫切的社会矛盾,如蓄奴制,又
使某些作家采取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美国19世纪文学家
  民族文学的诞生 独立革命是美国民族文学诞生的
背景。早在战争爆发之前,美国殖民地人民在欧洲启蒙
主义学说影响之下,已经具有民族独立的意识。富兰克
林(1706~1790)世俗的格言比爱德华兹清教主义的教诲
更能吸引广大群众。富兰克林用清晰、幽默的文体传播
了科学文化,激发自力更生的精神,他的爱国热忱和关
于自学、创业的言论,对于美国人民的人生观、事业观
和道德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独立革命期间充满反抗与妥协之间的尖锐斗争,迫
使作家们采取政论、演讲、散文等简便而又犀利的形式
投入战斗。发表“不自由毋宁死”这一名言的演说家帕
特里克·亨利(1736~1799),象战鼓那样鼓动战士奋勇
杀敌的托马斯·派恩(1737~1809),行文朴质无华却字
字击中要害的托马斯·杰弗逊(1743~1826),都是无畏
的战士,他们为了战斗的需要锤练自己的语言艺术。
  那个时期的诗歌也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大量的革命
歌谣出自民间。菲利普·弗瑞诺(1752~1832)是当时著
名的革命诗人,他的创作开创了美国诗歌的优秀传统。
  早期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初,一些以美国为背景、
美国人为主人公的作品开始出现,初具美利坚民族的特
色。欧文(1783~1859)致力发掘北美早期移民的传说故
事,他的《见闻札记》(1819~1820)开创了美国短篇小
说的传统。库珀(1789~1851)在《皮袜子故事集》中以
印第安人部落的灭亡为背景,表现了勇敢、正直的移民
怎样开辟美国文明的途径。诗人布莱恩特(1794~1878)
笔下的自然景色,完全是美国式的,他歌颂当地常见的
水鸟和野花,而且通过它们歌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
些作家的作品满怀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色彩阴暗的爱
伦·坡在诗歌、短篇小说和理论批评方面达到新的水平,
标志着民族文学的多样性和在艺术上的发展。
超验主义与后期浪漫主义 19世纪30年代以后,东
北部沿海的美国文化中心新英格兰地区成了最早的工业
区。杰克逊总统的民主主义路线又使国内的民主空气增
涨。这在意识形态上造成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出现了
超验主义者团体,另一方面使一些作家产生不少疑虑,浪
漫主义文学的基调由乐观转向怀疑和消极。
超验主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先表现为宗教、哲学
思想中的改革,后扩展到文学创作领域。以爱默生(1803
~1882)为首的超验主义者为了摒弃加尔文教派“以神
为中心”的思想,吸取康德先验论和欧洲浪漫派理论家
的思想材料,提出人凭直觉认识真理,因而在一定范围
内人就是上帝。这一派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文主义,即强
调人的价值,反对权威,崇尚直觉,主张个性解放,打破神
学和外国教条的束缚,对美国作家产生不小的影响。
  到了50年代,随着工业化引起的种种社会问题的出
现,作家们敏锐地感受到民主制的弊病。梭罗 (1817~
1862) 侧重超验主义中人的“自助”精神,主张回返自
然,保持纯真的人性,因此与资产阶级社会秩序发生冲
突。在霍桑与梅尔维尔身上,这种矛盾以抽象、神秘的
形式表现出来。霍桑(1804~1864)深受加尔文教派的影
响,又想有所摆脱,于是转向对人类状况与命运的探索,
如《红字》(1850)。梅尔维尔(1819~1891)同霍桑一
样,把他所感觉到的社会矛盾归结为抽象的“恶”,而
“恶”的强大与不可理解使《白鲸》(1851)等作品蒙上
神秘、悲观的气氛。
  “婆罗门” “婆罗门”是指这一时期新英格兰地
区一批有高度文化教养的作家,或称“绅士派诗人”。
朗费罗(1807~1882)、洛威尔(1819~1891)和霍姆斯
(1809~1894)都是知识界的名流。他们出于资产阶级民
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歌颂爱国主义精神,反对蓄奴制,同
情印第安人,也对社会流弊提出一些批评。由于他们的
出身地位和文化教养,他们的观点和情绪一般较为温和。
  废奴文学 19世纪30年代之后,北部进步人士掀起
越来越高涨的废除黑奴运动。黑人的处境激起许多作家
的同情,从爱默生、朗费罗到惠特曼都写过反对蓄奴的
诗篇。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
小屋》(1852),林肯(1809~1865)称她为“发动了一次
战争的小妇人”。诗人惠蒂埃(1807~1892)抗议蓄奴制
的诗篇数量最多,反映了19世纪废奴运动历次重大的斗
争。废奴文学虽限于道义上的谴责,却推动了废奴斗争,
在文学史上,也是19世纪现实主义创作的先声。
  伟大的民主诗人惠特曼 美国19世纪的民主精神在
惠特曼(1819~1892)的《草叶集》(1855)里得到充分发
挥。他以丰富、博大、包罗万象的气魄反映了广大劳动
群众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乐观向上精神。他歌颂劳动,歌
颂大自然,歌颂物质文明,歌颂“个人”的理想形象;
他的歌颂渗透着对人类的广泛的爱。诗人以豪迈、粗犷
的气概蔑视蓄奴制和一切不符合自由民主理想的社会现
象。他那种奔放不羁的自由诗体,同他的思想内容一样,
也是文学史上的创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从南北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文学总的
倾向是现实主义的兴起、发展和浪漫主义的衰微。南北
战争结束后的20、30年内,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
民主、自由的理想鼓舞着人民和作家,文学创作中乐观
的情绪处于主导地位。80年代以后,经过几次经济危机,
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怀疑民主制度是“人人自由、幸福
的天堂”。80、90年代以后,批判现实、揭露社会黑暗
的作品增多,主题涉及农村的破产,城市下层人民的困
苦,劳资斗争,不少作品揭露种族歧视、海外侵略和政
府与大企业的勾结,也有些作品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
情绪。
  乡土文学与马克·吐温 乡土文学最先出现于19世
纪20、30年代,南北战争后进一步发展。这种文学描绘
本乡本土的传说与现实生活,地方色彩浓厚,基调是乐观
的、抒情的,如描写西部矿工生活的布雷特·哈特(1836
~1902),或者是幽默的、机智的,如裘维特(1849~1909),
这是战后美国健康、 活泼生活情趣的反映。
  马克·吐温(1835~1910)的创作活动持续近50年,
是这时期主要的作家,代表作是《哈克贝里·费恩历险
记》(1884)。他早期的短篇小说吸取西部乡土文学中幽
默故事的特点,采用诙谐、滑稽的夸张手法表现美国的
社会生活。他对战后美国社会的批评包括政治腐败、种
族歧视、教育制度、宗教生活等方面。这些批评都是温
和的、善意的。80年代以后,随着他对美国民主制的认
识深化,讽刺成分增多,后期发展到愤怒的抗议甚至悲
观失望。马克·吐温是幽默艺术的大师。他在滑稽中含
有讽刺,逗趣中有所针砭,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心理分析小说家亨利·詹姆斯 出身高贵、深受欧
洲文化影响的亨利·詹姆斯(1843~1916)是描写上层资
产阶级精神面貌的代表作家。他的风格高雅、细致,讲
究表现形式,与粗犷、诙谐、富于生活情趣的马克·吐
温适成对比。亨利·詹姆斯虽然崇拜欧洲文化,但在道
德情操方面更偏向于文化修养不高的美国人。美国人心
地纯真、善良,比狡黠的欧洲人(或常住欧洲的美国人)
可爱,这是他的《贵妇人的画像》(1881)等小说中常出
现的主题。
他开创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先河,他的作品,尤其是后
期作品如《鸽翼》(1902),不厌其详地发掘人物“最幽
微、最朦胧的”思想与感觉,把“太空中跳动的脉搏”
转化为形象。在心理分析精微细致这一点上,亨利·詹
姆斯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为小说艺术的表现力开辟了
新的途径。
  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80、90年代以后,随着垄断
资本的逐步形成,以劳资矛盾为焦点的各种社会问题尖
锐化、表面化,作家们对社会的前景感到忧虑和失望。
威·迪·豪威尔斯(1837~1920)抛弃早期那种廉价的乐
观主义,开始表现社会矛盾。在欧洲现实主义与自然主
义文学的影响下,一批新兴的作家从许多方面反映社会
消极的一面。哈·加兰(1860~1940)笔下的农民感到绝
望;弗·诺里斯(1870~1902)小说中的农场主被铁路资
本压垮;斯·克莱恩(1871~1900)暴露城市的贫民窟生
活;欧·亨利(1862~1910)的小市民让命运捉弄得哭笑
不得。尤其是杰克·伦敦(1876~1916),他描写那些挣
扎在社会底层的工人和流浪汉,较早表现出社会主义革
命的愿望。
  现实主义作家各具艺术特色,加兰写得逼真,诺里
斯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图景,克莱恩引进了印象主义手法,
杰克·伦敦的文笔刚健有力,叙述引人入胜。欧·亨利
运用悬念、突变等手法,开辟了美国式短篇小说的途径。
这些作家都对美国文学的成熟作出了贡献。
  现实主义文学进入20世纪后,发展为两个分支。一
支是“黑幕揭发者”。“黑幕揭发者”写城市生活,专
事揭发大企业中触目惊心的腐败情况,改良主义色彩较
浓。写法上多用新闻体,形象描写的艺术性较差。
  另一支是以德莱塞(1871~1945)为首的现实主义小
说家。德莱塞广泛而深入地描绘了美国社会的真实图景。
他的《嘉莉妹妹》(1900)等早期作品描写劳动妇女进入
大城市和上层社会后被侮辱、被损害的遭遇。
  黑人文学 美国黑人文学起源于黑人奴隶歌曲,这
些歌曲,不论是悲歌还是民歌,倾诉了黑人背井离乡、沦
为奴隶的痛苦心情。书写文学最早出现在18世纪,19世
纪以后陆续增多。表现形式先是诗歌,再是小说。作者
多数是已经获得自由的黑人。除少数迎合白人读者的口
味外,多数作家倾吐黑人奴隶的苦难,控诉蓄奴制的罪
恶。南北战争前后,以道格拉斯(1817~1895)为首的黑
人作家提出废除蓄奴制、争取黑人人权的要求。黑人文
学的战斗性增强。南北战争后出现的诗人邓巴 (1872~
1906) 、小说家切斯纳特(1858~1932)在艺术上更为成
熟,前者想象丰富,表现含蓄,后者揭露了战后南方种
族歧视的状况,但对白人统治者又存有幻想,反映了黑
人知识分子的思想倾向。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文学
的第二次繁荣时期。20年代,各种流派相继出现,表现
了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和精神世界方面
的问题。30年代基本上是左翼文学占主导地位,从30年
代后期起,文学界分化成各个流派,又出现了纷纭多样
的局面。总的来说,现代派文学与左翼文学是这个时期
两股最大的文学思潮。
  从这个时期起,美国文学开始发生世界性的影响。
1930年后,美国作家陆续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金。
  现代派文学的兴起 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有了很
大的发展。垄断资本进一步集中,大城市人口密集,工
农运动规模越来越大。社会面貌与人的精神面貌,已非
19世纪传统现实主义手法与惠特曼式的风格所能准确反
映。大战前的最初10年为孕育新的风格、新的流派作了
准备。欧洲的现代派文艺不断介绍到美国。
  19世纪下半期美国的诗歌处于过渡阶段,继惠特曼
后只出现了一个重要诗人艾米莉·狄更生(1830~1886)。
她一反浮夸的浪漫主义诗风,以不规则的韵律、奇特的
对照和自由的联想,打开了通向美国现代诗的道路。
  1912年,《诗刊》在芝加哥创办,标志着现代派文
艺的开始。《诗刊》的头 3卷里,出现了庞德(1885~
1973)、H.D.(1886~1961)、韦·林赛(1879~1931)、
艾·洛威尔(1874~1925)、威·卡·威廉斯(1883~
1963)、桑德堡(1878~1967)、沃·斯蒂文斯(1879~
1955)、艾·李·马斯特斯(1868~1950)、玛·莫尔
(1887~1972)等人的作品。这些人后来都成为美国有成
就的诗人。其中有意象主义者,有接近劳动人民的芝加
哥诗派,有20世纪的田园诗人,有新的乡土主义者,有
抽象—哲理派诗人。他们的共同点是表现现代资本主义
社会中越来越突出的人的异化,并或多或少流露出彷徨
和悲观的情绪。即使是田园诗,弗罗斯特笔下的新英格
兰风光也笼罩着疏远、陌生与死亡的阴影。现代派诗歌
的代表作是艾略特的《荒原》(1922)。这首诗为西方现
代社会提供了一个象征性的比喻。
  现代主义在戏剧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奥尼尔(1888~
1953),他的剧作受到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弗洛伊德
主义的影响。他对美国社会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创造了
美国现代的悲剧。在小说方面,格·斯泰因(1874~1946)
与舍·安德森(1876~1941)开创了美国现代派小说的道
路。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几年之后,对这
次战争的厌恶情绪开始在文学上有所反映。“迷惘的一
代”的作家大多参加过这次战争,他们普遍有一种被欺
骗、被出卖的感受。他们不再相信虚伪的道德说教,而
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来表示自己的消极抗议。“迷惘
的一代”的代表作是海明威(1899~1961)的《太阳照样
升起》(1926)。有些作家没有赶上参加战争,如“爵士
时代的歌手”菲茨杰拉尔德(1896~1940),他的情绪是
和“迷惘的一代”相通的。海明威、菲茨杰拉尔德等作
家唱出了幻灭的哀歌。稍晚的托马斯·沃尔夫(1900~
1938)在短短的10年间写出了好几百万字小说,其中的
主人公都是他自己,主题是不断寻求连作者自己也不甚
清楚的目标。
  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这个时期传统现实主义的文
学作品仍然不断出现,并且有所发展。德莱塞这个时期
的作品,包括《欲望三部曲》(1912,1914,1947)和
《美国的悲剧》(1925),对现实的反映和批判越来越深
刻。辛·刘易斯(1885~1951)的《大街》(1920)粉碎
了“村镇是美好的世外桃源”的神话。他后来的作品对
商业、科技、宗教界的问题都作了揭露,他所塑造的巴
比特成了庸俗、浮夸、讲求实利的中产阶级的典型人物。
女作家薇拉·凯瑟(1873~1947)以歌颂拓荒者开始,进
而判批金钱势力,后来又从历史中去发掘现代美国所缺
乏的精神美。
  “哈莱姆文艺复兴” 黑人文学20年代也有较大发
展。在当时文艺界推崇“原始主义”的影响下,纽约的
黑人区出现了“哈莱姆文艺复兴”。休斯(1902~1967)、
卡伦(1903~1946)等都是当时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家。他
们的作品在描写异族情调的同时,发掘了黑人古老传统,
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到了30年代末,黑人文学的战斗性
进一步增长,出现了理查德·赖特(1908~1960)的《土
生子》(1940)这样的优秀作品。
  左翼文学与反法西斯文学 1929年,美国出现特大
经济危机,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工农运动高涨,马
克思主义的影响扩大。约翰·里德(1887~1920)是左翼
文学的创始者。30年代起,左翼作家队伍迅速扩大,成
立了许多左翼文学团体与组织,创办了各种文学刊物,并
在美共领导下举行了多次会议。在作品方面,左翼作家
写出了一批坚实的作品。在文坛上已确立了地位的名作
家,如多斯·帕索斯 (1896~1970)、斯坦贝克(1902~
1968) 等,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也创作出一些优秀的社
会抗议小说,如《美国》三部曲(1930,1932, 1936)和
《愤怒的葡萄》(1939)。
  30年代后期,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左翼文学队伍
开始分化。海明威、海尔曼(1905~ )等作家参加
了反法西斯斗争,他们的作品提醒人民要警惕新的威胁。
  “南方文艺复兴” 20年代,南方开始出现文学团
体,创办了不少刊物。在诗歌、小说创作与文艺批评方
面,都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些作家先后形成
“逃亡者”集团、重农派与“新批评派”,一时颇有影
响。最重要的南方作家是威廉·福克纳(1897~1962),
他的作品如《声音与疯狂》(1929)等,在构筑一个独特
的艺术世界、反映南方精神面貌、刻划复杂的人物性格
与艺术手法的多样创新上,都很出色。一般认为他是欧
美现代派文学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福克纳以及其他南
方作家大多站在道德、宗教的立场上批判现代资本主义
的物质文明。他们的作品里有许多对罪恶和变态心理的
描写。他们的用意是清除污秽,让心爱的故乡变得干净
一些。
  戏剧的“黄金时代” 美国19世纪的戏剧并不发达,
剧本缺乏文学价值。1915年以前,商业化倾向严重,多
数剧作可以用“挤人眼泪、逗人乐、吓唬人”几个词来
概括。在这以后的25年里,美国的戏剧赶上了世界水平。
大学里设立了戏剧课,小剧场雨后春笋般出现,冲击了戏
剧界的商业习气。百老汇本身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奥尼
尔是新戏剧运动的主力。他的特点是把枯燥乏味的日常
生活与美好的梦想加以对照,同时用大胆创新的戏剧手
法表现出来,以达到哲理、心理的高度,代表作有《天
边外》(1920)、《哀悼》(1931)等。当时还涌现出一大
批优秀的剧作家,有的用新奇手法提示机器对人的压迫,
有的用爵士乐般喧闹的节奏表现下层社会复杂多样的生
活,有的写出了有心理深度的社会批判剧,有的通过小
人物日常生活发掘善良、优美的人性。这个时期是美国
戏剧的“黄金时代”。
  “新批评” 美国的文艺批评一向不算发达,19世纪
只有爱伦·坡和亨利·詹姆斯在理论批评方面有一些创
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自由派批评家布鲁克斯(1886
~1963)抨击粉饰现实的“斯文传统”,为新文学的出现摇
旗呐喊。他在重新评价美国文学传统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有助于美国文学界自信心的确立。门肯(1880~1956)是一
个勇猛的偶象破坏者,他在横扫旧的偏见的同时也带来
了不少新的偏见,但是他在为现代文学扫清道路方面有
他的贡献。20年代前后占统治地位的文艺批评是“新人
文主义者”,他们尊崇古代的理性传统,提出“自我节
制”的口号,实际上是反对新文学的发展。他们不久即
消失了影响。30年代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左
翼批评家批判资产阶级文学,尝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看待美国文学传统,学习苏联文学经验,扶植美国无产
阶级文学,不久因为形势发生变化而中断。
  4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50年代,最有影响的文艺批
评流派是“新批评派”。这一派的批评家注重对文学作
品本身进行精密分析,在现代诗歌的分析上有其独到之
处,他们摆脱了过去仅仅介绍背景知识与发挥个人印象
的批评方式。但这一流派总的倾向是忽视文学作品的社
会意义,割断作品与历史、社会背景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空前。战争中发生的事,如600
万犹太人被屠杀,原子弹在广岛爆炸,使美国知识分子
感到震惊。他们怀疑人性是否还有善良的一面,也感到
人难以控制自己制造出来的巨大物质力量。他们对文明
与进步的信念发生了极大动摇。50年代在“冷战”、麦
卡锡主义和朝鲜战争的背景下,文坛趋于沉寂;60、70
年代,经过越南战争、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女权运动、
水门案件,文坛活跃起来,出现了一批爱思索的作家。在
他们眼里,美国的社会变得十分复杂,价值观念混乱。他
们普遍感到不知怎样解释这样的现实,于是便通过怪诞、
幻想、夸张的方式,再现生活中的混乱、恐怖和疯狂。
他们表现的是没有目标与方向的梦魇世界,他们讲的是
支离破碎的故事,写的是“反英雄”、甚至是不完整的
形象。这个时期,文学作品中对性爱(包括同性爱)的
描写也更为露骨。
  战争文学 战后出现的第一股文学浪潮是战争小说。
其中较好的是梅勒的《裸者和死者》(1948)和詹姆斯·
琼斯的《从这里到永恒》(1951)。两部书的共同点是通
过战争,写小兵、下级军官与军事机构的矛盾,即人的
个性与扼杀个性的权力机构之间的冲突。这些小说已经
触及战后整个一代文学最突出的一个主题。
“怯懦的十年” 50年代,右翼保守势力向30年代
激进主义传统进攻,许多人由关心社会进步转而关心个
人的私利。这10年被称为“怯懦的十年”或“沉寂的十
年”。这期间,出现了一些作品,将资产阶级描绘成正面
人物,鼓吹服从权威,如《穿灰法兰绒衣服的人》(1955)。
这类作品企图维护既定价值标准和现存社会秩序,很快
就失去了影响。另一方面,阿瑟·米勒(1915~ )等
作家抵制麦卡锡主义,继续用作品抨击社会的不正义。
  “垮掉的一代” 50年代沉闷的政治空气使许多青
年感到窒息,他们吸毒、群居,以颓唐、放纵的生活方
式来表示自己的抗议。其中有些人把这种生活与情绪写
入文学作品,这便是“垮掉的一代”文学。这种文学发
展到60年代后,在国内民主运动高涨的背景下,增加了
一些政治色彩。但是对他们中许多人来说,东方宗教与
东方哲学更具有吸引力。“垮掉的一代”在诗歌创作方
面较有生气,并恢复了美国诗歌朗诵的传统。
  “黑色幽默” 进入60年代之后,人们对生活中的
“非理性”和“异化”现象,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有些
作家在作品中,用夸张、超现实的手法,将欢乐与痛苦、
可笑与可怖、柔情与残酷、荒唐古怪与一本正经揉和在
一起,使读者哭笑不得,感到不安,从而对生活能有更深
一层的认识。作者对世界前景的看法往往是悲观的。这
就是“黑色幽默”文学,代表作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条
军规》(1961)等。
  有人将阿尔比(1928~ )的作品也列入“黑色幽
默”派中。阿尔比是美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他的
喜剧并没有什么滑稽、幽默的成份,但是在使读者感到
不安这一点上与“黑色幽默”一致。这说明荒诞派戏剧
与“黑色幽默”小说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
  “非虚构小说” 60、70年代,出现了“新新闻报
道”或“非虚构小说”这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有些作家
认为现实生活的离奇已经超过了作家的想象力,与其虚
构小说,不如用写小说的手法来描绘引起社会轰动的事
件。这样的体裁允许报道者描写事件时掺杂自己的观察
和想象,也可以采用各种象征手法。这种作品比一般报
告文学深入细致,其中也包括作者的观察与想象,带有
更多的作者个人色彩,艺术感染力较强,例如卡波特的
《凶杀》(1966)与梅勒的《刽子手之歌》(1979)。
 犹太人文学 美国当代作家中,犹太裔作家占相当
大的比重,犹太人文学几乎可以视为一种“次文化”或
“文化支流”。犹太人文学作品一般都具有古老的欧洲
文化与现代的美国文化的双重色彩,两种文化的冲突与
归并使犹太人文学增加了复杂性。宗教思想与同胞遭到
屠杀使犹太作家产生犯罪感与负咎感,历史的命运又使
他们有流浪感与漂泊感,美国的异化社会也使他们感到
找不到归宿。 因此,寻找“自我本质” 便成为他们的
作品中一个突出的主题。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贝洛 (1915
~ ) 的《奥吉·玛琪历险记》。实际上,这是犹太民
族确立自己的民族地位与民族尊严的一种表现。70年代
后期,代表西方较新思想体系的贝洛与属于意第绪文化
传统的辛格(1904~ )相继得到诺贝尔奖金,说明犹
太人文学在美国文学中的重要性。其他重要的犹太作家
还有马拉默德(1914~ )、罗斯(1933~ )等。
  黑人文学 战后黑人文学更趋成熟。拉尔夫·埃利
逊(1914~ )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和鲍德温的散文,
均已达到第一流文学的水平。他们对种族不平等的抗议
采取了更细腻、更深刻的表达方式。他们希望人们认识
到黑人是具有全部人性的人。这个时期里,女诗人关德
琳·布鲁克斯(1917~ )的诗得到普遍好评。女剧作
家洛伦·亨斯伯利(1930~1965)的剧本《太阳下的葡萄
干》(1959)首创了黑人戏剧在百老汇上演的纪录。勒鲁
伊·琼斯(1934~ )是新一代的黑人诗人,他给自己
另外起了一个穆斯林名字,表示他对美国文化的鄙弃。
  南方作家 南方文学这个时期仍有发展,老作家福
克纳、波特(1890~1980)、威尔蒂(1909~ )仍有重
要作品问世。新作家也不断涌现,著名的有斯泰伦(1925
~ )、奥康诺(1925~1964)、麦柯勒斯(1917~1967)
等。他们不再从历史的传奇里寻找题材,而是关心现实
生活中南方人精神上的苦闷。坦·威廉斯(1914~ )
是战后享有盛名的南方剧作家,他的《玻璃动物园》等
作品通过人物的性变态心理表现生活的不幸与空虚。
  纽约作家 纽约的作家不像南方作家那样具有某种
共同的心理因素。人们把他们归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为
纽约的几家杂志(《党派评论》、《纽约书评》与《纽
约人》)写作,这几家杂志上发表的评论与小说往往对
美国文学的时尚产生影响。利·特里林(1905~1975)
与玛·麦卡锡(1912~ )是很有见地的评论家,约翰·
契弗(1912~  )与厄普代克(1932~ )的小说用含
有诗意又带有嘲讽的细腻的笔触探索大城市郊区居民的
心理和意识,为东北部的中产阶级描绘了一幅幅工笔精
致的风俗画。
  个性化的诗歌 这个时期,美国陆续出现了不少诗
歌派别,如“垮掉派”、“黑山派”、“纽约派”、“具
体派”、“自白派”和“新超现实主义派”。这些派别
各有主张,但其共同点是企图摆脱艾略特的“非个性化”
的影响。新一代的诗人直抒胸臆,突出个人因素,具有
一种“现时性”。他们强调美国特色,不再视伦敦为英
语诗歌中心;他们干预政治,不再以超然物外而自傲;他
们反对权力机构,蔑视传统规约,他们的诗歌描写吸毒、
性爱(包括同性爱)、精神分裂与对自杀的眷恋。这一
切,可以看作对西方机械化、标准化、非人性化的社会
的一种反叛。
  理论与批评 战后,“新批评派”的势力逐渐衰落。
到了60年代,随着各种激进运动的此起彼落,加上欧洲传
来“新左派”的思潮,学术界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又出
现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心理学融合的理论主张。同
时,结构主义的理论也开始在学术界流行。
  这个时期里,文学家传记这种样式比较繁荣,出现
了许多详尽的评传,较有代表性的是5卷本的《亨利·詹
姆斯传》 (1953~1972),作者是里·艾迪尔(1907~ )。
  参考书目
Marcus Cunliffe, The Literature of United
States, 1967.
 Robert E. Spiller,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1972.
 Daniel Hoffman, ed., Harvard Guide to
Contemporary American Writing, 1979.
              (李文俊 董衡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