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首页 > 诗词常识 > 外国诗词常识 > 缅甸文学
· 先秦
·
· 魏晋
· 南北朝
·
· 唐五代
·
·
·
·
·
·
· 近代
· 现当代
· 不详
缅甸文学

大体可分为4个时期。
1.缅甸上古文学(?~1287) 古代缅甸的口头创
作──神话、故事和民歌非常丰富。系统地搜集、研究缅
族神话故事的首推丁昂博士,他在1933至1937年间整理
出版过专集,其中著名的故事有《月蚀》、《拇指哥儿》
和《三个龙蛋》等。作家吴拉在20世纪60年代也曾整理
出版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40余册。大量流传的民歌有
儿歌、舂米歌、鼓曲、插秧歌等。它们具有健康、乐观、
幽默的情调。这些优美动人绚丽多彩的神话、故事和民
歌是缅甸文学最早的形式。它们不仅反映了上古缅甸民
族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且也反映了缅甸民族的性格和爱
好。
  自 1世纪起缅甸境内先后建立过各民族的一些小王
国。1044年阿奴律陀统一全境,建立了蒲甘王朝,国势
大振。1057年攻克南部文化发达的孟族杜温那榜米王国
首府直通,俘获很多僧侣、工匠和学者,带回了《三藏
经》,上座部佛教从此在全缅确立了其主导地位。这对
缅甸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佛教的兴
盛,佛塔林立,人们在修塔时往往把施主的名字、行善的
内容或人们的祝福和咒语等铭刻在石柱或石碑之上,这
就形成了极负盛名的“蒲甘碑铭文学”。它为研究当时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语言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
资料。碑文多用记叙文体书写,很少韵文,它那简洁通
俗的文风是后代文学的典范。《妙齐提碑文》是目前发
掘到的年代最早的碑文之一,是用骠、缅、孟、巴利文
4种文字刻成的,在考古方面很有价值,在文学史上享有
盛名。
《妙齐提碑文》
  蒲甘时已出现四言诗。如《卜巴神山》4章,写一少
女爱情的波折,用词朴实,尚无佛教思想的影子,学者
们推断为蒲甘的早期作品。阿难多都利耶被诛临刑前所
写《自然律》诗 4章(1174)充满了因果轮回的观点。从
其写作手法与技巧等方面可看出当时四言诗已有较高成
就。蒲甘时期的文学可称为缅甸古典文学的基石。
妙齐提碑
2.封建王朝时期的文学(1287~1885) 蒲甘王朝
崩溃后,经历了阿瓦、东吁、良渊和贡榜几个王朝。随着
佛教地位的加强,佛教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不少
僧侣作家;另一方面还出现了不少宫廷作家。诗歌形式
发展较快,“德耶钦”(乐歌)、“加钦”(舞盾歌)、
“雅都”(赞歌)、“比釉”(佛陀轶事四言长诗)、
“埃钦”(摇篮歌)、“茂贡”(记事诗)、“雅甘”
(谐趣诗)、“德塌”(连韵诗)、“雷西”(四节短
诗)等诗体相继出现。散文作品则有“密达萨”(诗文
间杂的书柬)、剧本、宫廷小说等。
  阿瓦王朝时期僧侣作家中最著名者当推信摩诃蒂拉
温达和信摩诃拉达塔拉,他们同被缅王奉为国师,都以
写“比釉”四言长诗著称。信摩诃蒂拉温达的《修行》、
《祈祷》两首长诗,信摩诃拉达塔拉的《布利达》、《九
章》等长诗都被认为是缅甸文学史上的典范作品。信乌
达玛觉(1453~1542)的长诗《林野颂》,写释迦牟尼回
归故里时沿途所见的情景,用简练优美的文字描写了大
自然各个季节的美妙景色,记叙了农民在不同季节努力
从事劳动的情况。
  东吁王朝时期,缅甸文学界出现了一位军事家兼诗
人那信囊(1578~1612)。他的雅都诗《出征》写出征时
对情人的怀念,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深受人民喜爱,被誉
为雅都大师。良渊王朝时期作家吴格拉(约1678~1738)
所著《大史》是缅甸第一部大编年史,也是一部典范性
散文作品。同期诗人巴德塔亚扎写过成百首诗,其中几首
德耶钦诗如《农民》、《爬棕榈树的人》、《船夫》等,
描写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扩大了文学的题材范围,使
当时文坛面目为之一新。
  贡榜王朝时期,作家辈出,作品的形式多样。作家
中的佼佼者当推吴邦雅(1812~1866),他的作品抨击黑
暗的社会,对贫苦大众深表同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的不少名句广为流传。
《罗摩》插图
  这一时期著名的作品还有:列维通达拉(吴妙山)
的雅都诗《美娑山脚》,越马沙纳瓦德的茂贡诗《征服
阿萨姆》和《中国使节莅缅》,吴都的雅甘诗《罗摩》,
僧侣作家基甘辛基的密达萨,吴金吴的剧本,吴基和吴
桑的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诗,女诗人梅贵反映真挚复杂
心理的爱情诗,宫廷女诗人兰太康丁的波垒诗(意为回
心转意,即哀怨诗)以及巴基道王在位时学者们集体编
写的散文著作《琉璃宫史》等。
  这一时期,一些学者翻译了不少外国作品,如敏巫
法师吴奥巴达等人的十大佛本生故事的缅文译本、妙瓦
底敏纪吴萨从泰文翻译的《罗摩衍那》剧和马来亚传入
泰国的爪哇民间故事《伊瑙》剧等最为著名。许多英国
著作也被译成缅文。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开始被
介绍到缅甸,使缅甸的文学创作趋向活跃,要求变革的
思想在作品中有更多体现。外国文学的一些文风与格调,
进一步丰富了缅甸文学的艺术表现形式。
  贡榜王朝末期的诗人塞耶佩的作品,痛斥侵略者与
民族叛徒,开创了缅甸反帝文学的先声。
  3.殖民统治时期的文学(1885~1947) 缅甸近代
文学是从1885年英国并吞整个缅甸时开始的。殖民主义
统治的建立,破环了佛教文学与宫廷文学的传统。英国当
局在文化上采取了窒息缅甸民族意识、扼杀缅甸民族文
化的政策。英语取代缅语,缅甸传统文化因而一度面临
被吞噬的危险。然而这也使得缅甸人民进一步接触到资
产阶级思想和西方文学,进而探索缅甸文学新的写作形
式与方法。
  1904年缅甸律师詹姆斯拉觉根据法国大仲马《基度
山伯爵》中某些片断改写成缅甸第一部现代小说《貌迎
貌玛梅玛》。它以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为题材,与缅甸流
传的充满佛教因果轮回思想的“讲道故事”迥然不同,
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从此,作家们竞相效法,创作小
说或根据外国小说改写的风气比较盛行。
《貌迎貌玛梅玛》封面
  爱国诗人德钦哥都迈是这一时期反对帝国主义、反
对殖民主义文艺的先锋。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人民的
斗争,歌颂、鼓舞和教育了人民,在缅甸近代文学史上
极负盛名。他的代表作是10余部取名为“注”或“注详
释”(一种以诗歌与散文间杂的文体)的长篇作品。如
讽刺英国帝国主义者、歌颂缅甸人民爱国精神的《孔雀
注》,讽喻卑鄙无耻出卖民族利益的政客的《狗注》,论
述缅甸民族的光荣历史号召人们起来斗争的《德钦注》
等。他还写过长篇小说《嘱咐》。
  这一时期现实主义的作家队伍扩大,先后涌现的著
名作家还有:吴腊、列蒂班蒂达吴貌基、比莫宁、摩诃
瑞、瑞林勇、达贡钦钦礼、德钦巴当等人。他们的作品
或多或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体现了人们反帝、反
殖、要求自由、民主、独立的愿望。吴腊的小说《瑞卑
梭》,揭露了西方文化对缅甸社会,特别对某些青年的
不良影响,表达了缅甸人民维护民族传统文化的爱国情
感。列蒂班蒂达吴貌基的历史小说《那信囊》、《达彬
瑞蒂》也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1930年“我缅人协会”(即“德钦党”)成立,号
召热爱祖国,提倡本国的文字,尊重本国的语言。民族独
立运动的激流席卷了文学界。不少作家加入了“德钦”
的行列,创作出更富战斗性的作品。德钦丁的《我缅人
歌》,回顾了缅甸的光荣历史,鼓舞人民为独立、自由
而斗争。
  与此同时,仰光大学的一些师生发起了一场实验文
学运动。代表人物有德班貌瓦、德格多貌丹新(即吴埃
貌教授)、佐基、敏杜温等。实验文学运动没有强烈的
反殖民主义的性质,但这一派作家抛弃了传统的创作方
法,趋向浪漫主义。他们的作品简明、清新、朴实,具
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直到现代仍有巨大的影响。
  1936年左右,“我缅人协会”中一部分青年人掀起
了学习共产主义理论的热潮,成立红龙书社,翻译、编
写了大量书刊,对推动缅甸革命起了很大的作用。吴登
佩敏创作的暴露宗教界黑暗的长篇小说《摩登和尚》便
是红龙书社出版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占领缅甸,文艺界遭到
迫害,但仍有一些作家坚持写作。1947年出版的貌廷的
长篇小说《鄂巴》,通过农民鄂巴一家的遭遇,反映了
40年代缅甸社会的变迁,是当时的一部优秀作品。
  4.独立后的缅甸文学(1948~ ) 1948年缅甸获
得独立以后,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整理重版了大
量古典文学名著,开展了缅甸语言文学的研究工作。缅
甸翻译协会(又称文学宫)也出版了大量著作,并颁发
文学奖。
  在缅甸独立前后,作家达贡达亚、八莫丁昂、昂林、
妙丹丁等提出创作“新文学”的口号。主张文学要为革
命,为人民,要反映现实,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到60年
代,上缅甸作家协会的作家们主张进一步改革文风,提
倡用口语体写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主要是小说。它们有的以反对
英国殖民主义统治、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争取民族独
立斗争为背景,描写了缅甸各阶层人民的革命斗争、生
活遭遇及历史人物;有的揭露资产阶级的腐败和虚伪,批
判西方生活方式对青年的毒害,暴露地主、资产阶级对
工农的剥削;有的则力图反映当今社会工、农、知识分
子各个阶层人民的现实生活。如:林勇迪伦的《公仆》
(1954)表现一个雇农的儿子在生活中挣扎的困境;加尼
觉玛玛礼的《不是恨》(1955)描写一个妇女的不幸遭遇;
吴拉的《监牢与囚犯》(1957)和《战争、爱情与监狱》
(1960)则写囚犯的命运;吴登佩敏《旭日冉冉》(1958)以
缅甸独立斗争为题材,描绘了1936至1942年间的政治斗
争;八莫丁昂的《鄂奥》(1961)描写1930年反英农民运
动;那加山貌基辛的《山区盛开平原花》(1964)表现那
加族人的生活;纳内的《缅甸北部》(1966~1967)描
述民族独立斗争时期缅甸北部人民的革命斗争;南达的
《誓死保卫伊洛瓦底》(1969)歌颂各族的团结与反英斗
争;敏觉的《江喜陀》(1971)讲述江喜陀王重视民族团
结建设国家的历史;妙丹丁的《浪击声》(1976)反映恒
枝岛附近渔民的生活;德格多妙盛的《瑙都》(1978)则
反映缅甸民族音乐舞蹈界的情况,这些作品都深受欢迎,
且大多获得历届缅甸文学宫颁发的文学奖。
  这一时期的诗歌也有不少比较成功的作品,如内达
意、八莫纽内、当内瑞以及上缅甸一些青年作家的作品
等。不少作家致力于文学的翻译工作,很多外国名著被
介绍给缅甸读者。少数民族文学开始受到重视。文学评
论也有所发展,如玛利卡(作家纳内和敏觉两人合作的
笔名)编写了5卷《缅甸小说指南》(1968~1973),比较
系统地研究和介绍了缅甸小说创作的概况,为研究缅甸
文学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料。
  参考书目
吴佩貌丁:《缅甸文学史》,仰光,1958。
               (李谋 姚秉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