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首页 > 诗词常识 > 外国诗词常识 > 荒诞派戏剧
· 先秦
·
· 魏晋
· 南北朝
·
· 唐五代
·
·
·
·
·
·
· 近代
· 现当代
· 不详
荒诞派戏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
一。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尤
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这
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
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
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这些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
它们开始出现时受到批评界的冷遇,后来逐渐获得社会
承认,并被世界上不少的国家竞相上演。在法国戏剧影
响下,其他国家亦相继出现一些从事这种新戏剧创作的
剧作家。60年代初,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
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给贝克特、尤内斯库等为首
的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法国的荒诞派戏剧的几个重要剧作家,几乎全是青
年时期来到法国从事文学活动的外国人,后来他们加入
了法国国籍。尤内斯库原籍罗马尼亚,他加入法国籍后,
并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贝克特原籍爱尔兰。阿达莫
夫原籍俄国。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主要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1952)、《美好的日子》(1961),阿达莫夫的《一切人
反对一切人》(1953)、《塔拉纳教授》(1953),尤内斯
库的《秃头歌女》(1950)、《椅子》(1952),热内的
《女仆》(1947)、《阳台》(1956)、《黑人》(1958)等。
  谈论人生的荒诞性,早就见诸古代西方戏剧。自希
腊悲剧开始,在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的剧作中就有
对人类的命运、人类的生存条件的残酷与荒诞性表示关
注的一面。20世纪的存在主义文学家、戏剧家萨特和加
缪在他们的许多小说和剧本中,从理性出发,揭示了人
的存在的荒诞性。荒诞派戏剧家则更进一步对人生的荒
诞性表示强烈的反感和深刻的讽刺,为了揭示世界的不
合理性,存在的无依据、无理由,人命贱如蝼蚁、微不
足道,他们不仅借助语言,而且借助各种舞台手段去表
现,使荒诞性本身戏剧化。为表现人生的荒诞不经,他
们任意破坏、支解、割裂传统的戏剧结构,把戏剧的所
有传统要素如动作、语言、人物,一一去掉。荒诞派戏
剧一般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符合客观现实的人物形象,
整个舞台无非是突出世界的荒唐性的一种象征。
  尤内斯库、贝克特等人剧作的主题,是面对人的生
存条件的荒诞不经所引起的抽象的恐惧不安之感。他们
在表达这个主题时,故意不用合乎逻辑的结构和明智的
理性去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性、荒诞性,而是直接
用形象表现对理性的怀疑和否定。他们要表现的是“原
子时代的失去理性的宇宙”。在他们的剧作中,在戏剧
发展过程中,明确的时间和地点均被抽掉,行动被压缩
到最小极限,甚至行动不复存在。这些剧作没有戏剧性
事件,没有剧情转折、起伏跌宕,没有结局。他们用抽
象的、还原到人的原型的形象去代替人物性格的描绘与
概括。他们笔下的人物往往没有固定的姓名,而是用教
授、女生、房客、女仆,甚至可以用字母做标志。语言
不再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他们借助语言本身的空洞
无物,以显示存在的空虚;他们以既不联贯又毫无意义
的语言、词句的多次重复或语音的反复再现,去夸大语
言的机械表象,用滑稽可笑、荒谬绝伦的语言体现人生
的荒诞性。
  荒诞派戏剧借助于舞台上出现的场景去表现存在的
荒诞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舞台手段把人类的惶惑不
安呈现在观众面前。为了揭示人生现实的不合理性,机
械可笑的动作,幻象的显现,灯光和音响的作用都发挥
到最大程度。尤其突出的一个特点在于夸大物体的地位,
让大量的物体占领舞台空间,用来说明反理性的世界倒
过来压迫人的理性世界,反映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与
人的精神空虚的矛盾。
  贝克特在他的剧作里塑造的人物都是些病态、丑恶
的流浪汉、瘪三、残废者、老人。从《等待戈多》中的
流浪汉,《最后一局》中的4个残废人,汉姆和他的缩在
垃圾桶里不时探头出来觅食的双亲,到《美好的日子》
里埋在沙土中的老妇温尼,都是些丧失“自我”、徒具
人形的人。一方面呼号“自我”的不存在,一方面又在
探索寻找“自我”。他在剧作中一再表现的另一个基本
命题,即人在死亡面前束手无策,人生荒诞绝望,只能
无可奈何地走向死亡。
  尤内斯库的剧作描述了现实的荒诞、人格的消失、
人生的空虚和人的存在无希望无意义。
  阿达莫夫剧作中的人物几乎全是还原为人的原型的
人,旨在揭示物质文明的残酷而又冷漠无情。
  热内的剧作最突出的特点是美化罪恶,使邪恶成为
美德,视黑暗为光明的化身,把地狱变为天堂。他笔下
的人物全是正常社会之外的人,并表明人世间现存的一
切都是梦幻和骗局。
  荒诞派戏剧是战后西方社会的一面哈哈镜,它曲折
地反映了战后一代的人们从内心深处对于资本主义现实
生活感到的荒诞和虚无。这一流派被认为战后西方社会
思想意识通过舞台艺术的最有代表性的反映。荒诞派戏
剧最终被西方正统文学所承认,贝克特于1969年获诺贝
尔文学奖金,尤内斯库于1970年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由于这一戏剧流派所反映的精神空虚在西方社会具
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因此,继法国荒诞派戏剧之后,西
方各国在50、60年代陆续出现其他一些荒诞派剧作家,
法国荒诞派戏剧因而成为西方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潮流。
  参考书目
Marc Beigbeder,Le Th□□tre en France depuis la
Lib□ration,Bordas,1959.
 Martin Esslin,Le Th□□trede l'Absurde, Paris,
1963.
                   (肖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