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十六国文学 
 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引起匈奴、羯、氐、羌、
 鲜卑五个少数民族入据中原。他们先后在北中国的土地
 上建立政权,互相混战。在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中,以氐
 族苻氏和羌族姚氏所建立的前秦和后秦的文化程度为最
 高,其次要算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此外,汉族
 人张轨、李□在今甘肃境内建立的前凉和西凉政权,更
 是那个时代北方文化的中心。所以,在十六国的统辖区
 也曾产生过一些民歌和文人作品。
 十六国时代的民歌较著名的大抵保存于《乐府诗集》
 所录《梁鼓角横吹曲》中。其中如《企喻歌》出于氐族;
 《琅琊王歌辞》出于羌族;《慕容垂歌辞》出于鲜卑族,
 大致都可以考定。还有一些作品,出于哪个民族则较难
 断定。除了《梁鼓角横吹曲》以外,《晋书》的“载记”
 部分还保存一部分当时的谣谚,如前秦时流传的“长鞘
 马鞭击左股,太岁南行当复虏”;“河水清复清,苻诏
 死新城”等(《晋书·苻坚载记》)。
 十六国的文人作家以前凉和前秦为多。前凉的张骏
 有乐府诗《薤露》、《东门行》两首,见于《乐府诗集》。
 前凉大臣谢艾的奏疏曾被《文心雕龙》提到,他的文集
 见《隋书·经籍志》著录。西凉的李□有《靖恭堂颂》,
 现已失传;他的《述志赋》载于《晋书》本传,这篇赋
 表现了他建功立业的志趣和对西凉局势的忧虑,写得尚
 有文彩。前秦的赵整有两首五言四句诗,用比兴手法对
 苻坚进行讽谏;还有一首琴歌《阿得脂》是杂言体,有些
 字句难解,大约杂用氐语。苻坚的侄子苻朗则是一个散
 文家,作有《苻子》,其中有不少片断颇具文学意味。女
 诗人苏蕙的《织锦□文诗》虽然有文字游戏的意味,但
 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诗人驱遣文学语言的工力,此诗及
 其本事成为流传不绝的佳话。此外后秦宗□为王尚申辩
 的奏章,被当时人认为可与“魏之陈(琳)、徐(□),晋
 之潘(岳)、陆(机)”(《晋书姚兴载记》)相比;另一
 个出生于后秦的文人胡义周为赫连勃勃作《统万城铭》,
 写得典雅庄重,《周书·王褒庾信传论》曾加以赞扬。
 此外,前赵的刘聪、刘曜,割据四川的成政权的龚
 壮等,据《晋书》说都有作品,但这些作品均未保存下
 来。
 关于十六国时代的文学状况,历来的史书都很少提
 到。只有《周书·王褒庾信传论》曾略加论述,认为当
 时的章奏符檄,尚有可观之作,在文风上接近西晋末年
 的作家;至于诗、赋,则作者很少。其实从《晋书》及
 一些类书中所引《十六国春秋》的佚文看,当时也不是
 没有人吟诗作赋,但因为艺术价值不高,所以流传不广,
 均已失佚。
 (曹道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