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俳赋 
 赋体的一类。即骈赋。以句尾有韵脚而别于骈文。
 “俳”的本义是游戏。宋代称对句为“俳语”,因称注
 重对仗的赋为“俳赋”。“骈”即对偶的意思,所以又
 称之“骈赋”。魏文帝曹丕说“诗赋欲丽”(《典论·
 论文》),表明汉末魏初作赋追求词藻华丽的趋势。其
 结果是讲究对偶,以为丽辞,“至魏晋群才,析句弥密,
 联字合趣,剖毫析厘”(《文心雕龙·丽辞》)。到南
 朝齐、梁后,崇尚声律,于是词藻、用事、声律都通过
 对偶字句表现出来,对偶更为工巧。所以元代祝尧总结
 说:“建安七子,独王仲宣(粲)辞赋有古风。至晋陆
 士衡(机)辈《文赋》等作,已用俳体。流至潘岳,首
 尾绝俳。迨沈休文(约)等出,四声八病起,而俳体又
 入于律矣。徐(徐□、徐陵)、庾(庾肩吾、庾信)继
 出,又复隔句对联,以为骈四俪六;簇事对偶,以为博
 物洽闻;有辞无情,义亡体(指古赋)失。此六朝之赋
 所以益远于古。”其论大体中肯。
 魏、晋俳赋,体制未严。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
 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
 韵自然和谐,未讲四声八病。如曹植《洛神赋》:“于
 是越北□,过南□,纡素领,回清扬,动朱唇以徐言,陈
 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
 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基本上顺语势作流水对,有
 三言句、六言句及骚体句。而西晋陆机的《文赋》以六
 言句为主,两句对联,体制已趋严整,但句式不避参差。
 南朝俳赋的体制特点是,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
 词熔典,讲究声律;渐趋四六,渐近律赋。如庾信《小
 园赋》:“若夫一枝之上,巢文得安巢之所;一壶之中,
 壶公有容身之地。况乎管宁藜□,虽穿而可坐;嵇康锻
 灶,既暖而堪眠。岂必连闼洞房,南阳樊重之第;绿墀
 青琐,西汉王根之宅。”除连接转折的虚词外,句子字
 数虽有参差,但基本为四六节奏,两句一典,隔句对仗,
 犹如对联串缀成文。但较之唐代律赋,则四六未严,平
 仄欠备。所以程杲说:“四六盛于六朝,庾、徐推为首
 出。其时法律尚疏,精华特浑。”(《识孙梅(四六丛
 话)》)
 (倪其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