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为艺术”的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后,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新文
 学运动初期,各种文艺社团纷纷成立,其中有些团体受到
 流行于欧洲19世纪末法国戈蒂埃所倡导的“为艺术而艺
 术”的主张和英国作家王尔德唯美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
 曾一度具有唯美主义倾向或提倡过“为艺术而艺术”的
 文学。
 1921年 7月成立的创造社,在前期文学活动中崇尚
 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其发起人郁达夫在1922年8月1日
 出版的《创造》季刊第1卷第1期上,译载被视为唯美主
 义宣言的王尔德的《杜莲格来的序文》;另一发起人成
 仿吾则在1923年5月20日出版的《创造周报》第2号上发
 表《新文学之使命》一文中,有“除去一切功利的打算,
 专求文学的全(Perfection)与美(Beauty)”的表示。
 1922年成立于上海的浅草社(1925年成立的沉钟社前身),
 也被称作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团体,主要成员有林
 如稷、陈炜漠、陈翔鹤等。1923年在上海成立的弥洒社
 则被称为继创造社崛起的“为文学的文学的一群”,主
 要成员有胡山源、钱江春等,他们的《弥洒》月刊以“无
 目的、无艺术观、不讨论、不批评而只发表顺灵感所创
 造的文艺作品”相标榜,力求艺术上的“优美”。此外,
 影响较大的是1923年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其中主要成
 员徐志摩、闻一多,都是被称为“新月派”的著名诗人。
 闻一多在艺术表现上力求形式的完美,有“极端的唯美
 主义者”之称。“新月派”诗人还有朱湘、陈梦家等人,
 都对中国新诗在艺术上的发展有过影响。1925年 2月出
 版小说《玉君》的杨振声,在《玉君》自序中有“小说
 家也如艺术家,想把天然艺术化,就是要以他的理想与
 意志去补天然之缺陷”的话,这种看法颇迹近于法国戈
 蒂埃所谓的“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
 的主张。
 “为艺术而艺术”与唯美主义原是19世纪末叶资本
 主义开始趋向没落时期所反映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
 但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五四”时代所出现的“为
 艺术”的文学这一现象,情况比较复杂:五四运动中接
 受西方这一文艺思潮影响的一些新文学作家,是以“为
 艺术而艺术”作为思想武器向主张“文以载道”的封建
 文学进攻的,带有摧毁旧传统的反抗性,因而具有一定
 的积极意义,作品也大都带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色彩,属
 于“新月派”的诗人闻一多,早期诗歌也充满了反帝爱
 国思想。持有这种主张的各种社团的政治立场并不一致,
 其中许多作家后来文风转变,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
 期纷纷投向革命。到20年代末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
 动兴起后,继续坚持“为艺术”的文学的作家,由于脱
 离现实生活的斗争,所起的影响就带有消极性质了;但
 他们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刻意求新,注意艺术上的锤炼,对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还是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有的作家始终代表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由主
 义的倾向,如新月社于1928年 3月在上海办的《新月》
 月刊创刊号上《〈新月〉的态度》一文,虽倡言“创造
 的理想主义”,也声称“我们不敢附合唯美与颓废”,而
 以“健康与尊严”两大原则“在文艺和学术上的努力”
 相标榜,实际上是以此抵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兴
 起。此后,“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的影响,在作
 家和读者中都日见缩小。
 (董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