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首页 > 诗词常识 > 其他文学分类常识 > “为艺术”的文学
· 先秦
·
· 魏晋
· 南北朝
·
· 唐五代
·
·
·
·
·
·
· 近代
· 现当代
· 不详
“为艺术”的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后,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新文
学运动初期,各种文艺社团纷纷成立,其中有些团体受到
流行于欧洲19世纪末法国戈蒂埃所倡导的“为艺术而艺
术”的主张和英国作家王尔德唯美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
曾一度具有唯美主义倾向或提倡过“为艺术而艺术”的
文学。
  1921年 7月成立的创造社,在前期文学活动中崇尚
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其发起人郁达夫在1922年8月1日
出版的《创造》季刊第1卷第1期上,译载被视为唯美主
义宣言的王尔德的《杜莲格来的序文》;另一发起人成
仿吾则在1923年5月20日出版的《创造周报》第2号上发
表《新文学之使命》一文中,有“除去一切功利的打算,
专求文学的全(Perfection)与美(Beauty)”的表示。
1922年成立于上海的浅草社(1925年成立的沉钟社前身),
也被称作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团体,主要成员有林
如稷、陈炜漠、陈翔鹤等。1923年在上海成立的弥洒社
则被称为继创造社崛起的“为文学的文学的一群”,主
要成员有胡山源、钱江春等,他们的《弥洒》月刊以“无
目的、无艺术观、不讨论、不批评而只发表顺灵感所创
造的文艺作品”相标榜,力求艺术上的“优美”。此外,
影响较大的是1923年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其中主要成
员徐志摩、闻一多,都是被称为“新月派”的著名诗人。
闻一多在艺术表现上力求形式的完美,有“极端的唯美
主义者”之称。“新月派”诗人还有朱湘、陈梦家等人,
都对中国新诗在艺术上的发展有过影响。1925年 2月出
版小说《玉君》的杨振声,在《玉君》自序中有“小说
家也如艺术家,想把天然艺术化,就是要以他的理想与
意志去补天然之缺陷”的话,这种看法颇迹近于法国戈
蒂埃所谓的“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
的主张。
  “为艺术而艺术”与唯美主义原是19世纪末叶资本
主义开始趋向没落时期所反映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
但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五四”时代所出现的“为
艺术”的文学这一现象,情况比较复杂:五四运动中接
受西方这一文艺思潮影响的一些新文学作家,是以“为
艺术而艺术”作为思想武器向主张“文以载道”的封建
文学进攻的,带有摧毁旧传统的反抗性,因而具有一定
的积极意义,作品也大都带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色彩,属
于“新月派”的诗人闻一多,早期诗歌也充满了反帝爱
国思想。持有这种主张的各种社团的政治立场并不一致,
其中许多作家后来文风转变,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
期纷纷投向革命。到20年代末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
动兴起后,继续坚持“为艺术”的文学的作家,由于脱
离现实生活的斗争,所起的影响就带有消极性质了;但
他们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刻意求新,注意艺术上的锤炼,对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还是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有的作家始终代表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由主
义的倾向,如新月社于1928年 3月在上海办的《新月》
月刊创刊号上《〈新月〉的态度》一文,虽倡言“创造
的理想主义”,也声称“我们不敢附合唯美与颓废”,而
以“健康与尊严”两大原则“在文艺和学术上的努力”
相标榜,实际上是以此抵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兴
起。此后,“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的影响,在作
家和读者中都日见缩小。
                   (董易)